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01.为什么“超级英雄”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我们先从心理学上的一个“超级英雄”实验说起。
美国饮食心理与行为学家布莱恩·万辛克教授曾经把一群小孩子邀请到实验室,在他们面前摆上了一盘苹果条和一盘薯片,让他们自由选择吃哪种。结果可想而知,比起苹果,孩子们更爱吃薯条。
接着实验人员给孩子们看了“超级英雄”的动画片,再问他们:“你们觉得超级英雄会吃哪种食物?”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转而选择了苹果条。
这是为什么呢?
想必很多父母都听过自家孩子说过
“长大以后想成为超人”
之类的话,正是因为他们想成为这些“超级英雄”,所以就会不断地学习和模仿“超级英雄”的一些言行举止或行为习惯,例如超人发射光波的手势。
“超级英雄”在他们心中就是勇敢、正义的正面形象,所以自然会选择吃较为健康的苹果条。
因此,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他们的“超级英雄”来帮忙。
02.孩子心中的“超级英雄”也可以是身边人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些动漫角色用来哄哄年纪小的孩子还有用,等到孩子大一些,他可就不会听你“瞎扯”了,甚至还会“套路”父母说:“我看见蜘蛛侠爱吃的是薯片,我也要吃!”
小时候孩子对你的话深信不疑,你告诉他:超级英雄爱吃番茄、爱看书、每天早起去跑步,他就会马上学着做。可是,等到长大后孩子发现:超级英雄也爱吃薯片汉堡、爱看电视、爱睡懒觉……
那么,“超级英雄”是不是就不能当做他们学习的对象了?
其实不然,http://www.rixia.cc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所崇拜的“超级英雄”也开始从动漫角色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身边人,可能是父母和老师、也可能是同学和朋友。
小罗是小区里的大孩子,平时在孩子群里就很有威信,上次从树上救下来一只小猫,更加受到了一群小朋友的崇拜。
科科在现场看到了,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直说个不停:“小罗哥哥好厉害,一下子就爬到树上去了,那棵树好高,他一点都不害怕,小猫受了惊吓,差点摔下来,幸好小罗哥哥伸出手接住了它!哇,真是太厉害了!”
科科妈妈看到他只顾着说不吃饭,就忍不住提醒他:“你看小罗哥哥长得那么高,力气那么大,就是因为他好好吃饭,不挑食,才能从树上救下小猫。所以,科科也要好好吃饭,不能挑食。”
听了妈妈的话,科科看了一眼自己平时不喜欢吃的青菜,立刻夹了一筷子吃,“妈妈,那我以后不挑食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小朋友崇拜哪一位科任老师,就会特别认真上这www.rixia.cc位老师的课,作业也完成的很好。
当然也有很多孩子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超级英雄”。
数年前有一项对子女崇拜对象次序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崇拜对象前三名都是明星大腕等。而18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父母取代明星成孩子最崇拜的人。
03.父母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的“超级英雄”?
▶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不能言而无信
“妈妈,我要买奥特曼!”
“宝宝,家里已经有很多奥特曼了,咱们省下买玩具的钱,下次带你去游乐园好不好?”
“好的妈妈!”
有的父母为了拒绝孩子无理的要求,转而提出另日夏养花网一套方案去说服孩子。如果父母只是随口一说,转头就忘记了这回事,那么父母的威信就会在孩子面前大打折扣,下次你再说什么他都不会听你的话。
历史上“曾子杀猪”的故事便是这个道理。只有父母说到做到,孩子才会受到良好品行的熏陶,也成为言而有信的人。
▶对好的行为要毫不吝啬地夸奖
很多父母羞于把感情说出口,平常很少表达爱意,也很少夸奖对方。其实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少不了爱与夸赞。
当母亲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好吃的菜,父亲不妨当着孩子的面夸赞母亲,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从心底里感谢母亲的付出。当父亲修好了灯泡,母亲也要当着孩子的面夸赞父亲,孩子就会觉得父亲很厉害,那么就会不自觉地崇拜父亲,进而学习他的行为。
当然,这里说的夸赞不是天花乱坠地夸对方,而是对好的行为要毫不吝啬地夸奖,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之中孩子就会模仿好的行为。
▶陪伴孩子做一些“冒险”的事
这一部分大多由父亲来执行,如陪伴孩子去登山、滑冰、游泳、骑行等等,做一些“冒险”的事。有父亲在身边,孩子更有勇气去完成,如果父亲做得好,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对父亲产生崇拜心理。
也有的父亲说:“我不擅长做这些运动,要是在孩子面前丢脸怎么办?”其实,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父亲的勇气和胆量、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的精神,至于有可能“丢脸”的结果,其实在日后回想起来也是难得的经历。
有的父亲虽然也胆小,但是挺身而出保护孩子的时候,却显得尤为高大威猛。
我们已知“超级英雄”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要既要引导孩子去学习好的品行,也要防止“超级英雄”一些不好的品行会对孩子产生恶劣的影响。
合格父母的金牌课程
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 父母要
合格父母的金牌课程
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合格父母的金牌课程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合格父母的金牌课程
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某些必须养成的好习惯是需要父母帮助孩子的。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需要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教育孩子
教者要求一致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要求一致。首先是家庭内部(父母、祖辈及家中的其他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如培养孩子不随便吃零食的习惯,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而爷爷奶奶放纵,那是不可能培养起好习惯的。
其次是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现在,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里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一到家中则判若两人。如果孩子在家、在园表现不一,就说明还没有养成好习惯,也反映出家园在这方面未能很好配合。如果家庭与幼儿园彼此密切配合,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中曾报道过一名五岁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从报道中得知,自孩子两岁开始母亲就对他立下规矩,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妈妈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方法对头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对于幼小儿童应使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法来引导培养良好习惯。比如培养两三岁的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的习惯。在开始训练时,家长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去吧!”这就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要求效果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称赞后,下次定会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坚持不懈,严格要求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例如,说好了不能随便吃零食,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心软,常常迁就、退让,直至“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养成了随便吃零食的坏习惯。也有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取得了成效,这是由于他们能理智地爱孩子,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和耐心训练的结果。
1、不挑食,营养均衡很重要
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培养孩子不挑食的好习惯尤为重要。不挑食的孩子身体更加健康,智力发育往往也更好。
2、早睡早起,拥抱健康生活
好多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喜欢熬夜,但是这对孩子的身体发育非常有害。充足规律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让孩子活力满满地迎接每一天。
3、守时,良好信用从守时开始
从小就树立孩子的时间观念能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守时的好习惯,还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哦。
4、热爱读书,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是一种习惯,喜欢读书的孩子往往视野更开阔,情商更高,也更懂事。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陪孩子一起读书,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5、坚持运动,享受户外的乐趣
多参加户外运动不仅能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体魄,也是与孩子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运动还能让孩子身心愉悦,更加阳光开朗。
6、写日记,记录生活点滴
要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让孩子记录下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趣事,长大后再重新回顾,真的是温馨满满……
1.没有榜样
孩子没有带着不良习惯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所有习惯都是后天养成的。在他的生活环境里,如果有非常杰出的人,他能从这些人身上模仿到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如果在他的生命里,没有杰出的人存在,他无从看到好习惯的生活原形,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到好的习惯。如果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你就必须在孩子的生活里,为他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样。而无论这个榜样是你自己还是别的什么人。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童年时没有与杰出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成功的方法,不知道怎样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不知道怎样把事情做对。
一个人要想成为杰出的人,那他就必须有导师的引导。
2.认为好习惯等于痛苦
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快乐,什么习惯能给他带来痛苦,他经历的直接感性经验太少,所以他无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如果成年人向他传达了错误的信息,会贻害他终生。
比如,如果我们成年人,告诉孩子要养成“每天阅读”“每天跑步”等习惯,就必须有“毅力”就必须“刻苦”。这会使孩子把“阅读”“跑步”与痛苦联想到一起,他一想到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必须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就使他在好习惯面前望而却步。再有,孩子最初做某事时,比如“阅读”“跑步”等,没有人给予正确的指导,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把事情做对的方法,凭着自己力气蛮干,这使得他在做这件事情上所获得的感觉是挫折感进而体会到极大的痛苦。这样以后在他的脑海里,一想到这件事情他就联想到痛苦,就会使他逃之畏恐不及。其实,任何习惯,在那个习惯了这个“习惯”的人的主观体验中,都不是痛苦,而只有在那些不习惯它们的人的感觉中,这些“习惯”才是痛苦。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所有的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并且好习惯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快乐,家长要把这种信息准确地传达到孩子的心里。
3、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又不知道改变的方法
我们人类是习惯的动物。这是说,我们什么都能习惯,同时我们又受习惯的支配。可以说人是习惯的奴隶。习惯最初是“人”通过反复“行为”养成的,可是“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就反客为主,成了人统治者。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人是很难改掉已经养成的习惯。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与习惯斗争而失败的经历。
应该说,如果我们凭借自己的意志(通常人使用的词汇是“毅力”)去改掉多年形成的习惯,那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凭借自己的毅力把习惯改掉的。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误区是世界性的。人们不知道怎样改掉一个坏习惯,一旦有人改掉了坏习惯,人们对此事的“解释”是他真有“毅力”;而那个改掉习惯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也相信了人们的解释,相信自己好象真的“很有毅力”。反正相信自己有毅力会使他感到很舒服。而事实的真相是,我们人类是地球表面的有机生物,控制我们行为习惯的客观规律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法则。当我们把“旧行为”与“痛苦”联结在一起,使人在做“旧行为”时不再感受到“快乐”而是感受到“痛苦”时,用“新行为”去替换掉“旧行为”,并且把“新行为”与“快乐”联结在一起,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在一瞬间改掉多年形成的习惯。
应该说,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明白这个原理的。当孩子有了坏习惯,家长通过讲道理或批评dFTMerycy的方式对待孩子,希望孩子改掉坏习惯。当孩子改不掉坏习惯时,家长就变本加厉采取打骂的方式,并且骂孩子没有毅力。几乎没有家长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愚蠢而非孩子错误,你所使用的方法,根本就让孩子改不掉旧行为,而却怨他没有毅力,孩子真是太无辜了。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只有做对了动作,孩子才能改掉他身上的缺点毛病。
4.不良环境的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会自动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人最初是从他所接触到环境中,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生下来就看到成年人抽烟喝酒的孩子,会认为抽烟喝酒是天经地义的行为。到了他可以做这些行为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学着去做,在不经意中就学会了这些不良习惯。毫无疑问,生活在犯罪高发区的孩子,染上不良习惯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童年生活里有反面的榜样,那他学坏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5.不正确的思考方法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好习惯,是自然而然养成的。这种思维方法是错误的。在我国文化圣地的泰山石刻上有一句:“从善如登”,旨在提醒人们“学好不容易”。其实人的好习惯,都是精心培养出来的。因为好习惯,都是符合人类的一般利益的,是要有行为标准的,所以要经过严格指导和反复训练,才能最终在孩子的生命里扎下根固定下来。而坏习惯,由于没有标准,不需要努力练习就会做,所以我们家长必须有绝对的耐心,反复指导孩子,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6.家长行为日夏养花网没有一贯性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家长就必须反复沿着相同的方向做相同的动作才可以。我们今天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没等孩子把这个习惯定型,明天我们又变了,让孩子去养成另外的习惯,甚至是相反的习惯。这就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对于矛盾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以至我们已经很难发现我们说话做事当中的矛盾了。当我们以矛盾的要求对待孩子时,孩子做不来,我们就强迫,使得孩子失去了基本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在理智上,他们的大脑一片混乱;而在行为习惯上,他们养成了多动而没有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养成良好习惯。这实际上是家长的错误,而实际中,家长往往会把孩子骂个一无是处。
7.没有改变习惯的动力
要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我们家长一厢情愿的事情,必须得孩子有改变的意愿。如果孩子没有想改变不良习惯的心理动机,那我们成年人再着急也是没有用的。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的动力只能产生于他自身。当孩子在他自己的生命里,找到了自我价值,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他会升起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这是他改变旧习惯的动力。有了自我完善的欲望,他才会对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感到不舒服,才升起改掉它的想法。因此我们家长要想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就必须先强化孩子身上的优点,让他觉得自己很好,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这样他才能产生自我完善的欲望,由此产生改掉旧习惯的动力。
8.家长的反强化作用
当孩子身上有了稳定的不良习惯的时候,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马上就反应在嘴上。家长先是不厌其烦地批评唠叨。后来发现批评不管用,就开始升级为打骂。其实家长所做的事情,恰恰是起到了反强化的作用。要知道改掉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必须在孩子生命的内部发生反应,而不是外部动作。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必须是孩子对该不良习惯感受到痛苦,使他要远离该痛苦从而改掉旧习惯。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旧习惯给他带来的痛苦,并且绝大多数情况是旧习惯给他带来的是快乐,那家长再着急也是没有用的。而且,家长越是批评,孩子就越是改不掉旧习惯,等于在强化孩子的旧习惯。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