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家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西国家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的: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59 Ⅱ-28 侗族大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181 Ⅳ-37 桂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9 Ⅳ-65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220 Ⅳ-76 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6 Ⅳ-82 壮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
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455 Ⅸ-7 京族哈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462 Ⅸ-14 瑶族盘王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463 Ⅸ-15 壮族蚂(虫字旁加另)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464 Ⅸ-16 仫佬族依饭节 广西壮http://www.rixia.cc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 南族自治县
494 Ⅸ-46 壮族歌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495 Ⅸ-47 苗族系列坡会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
509 Ⅸ-61 壮族铜鼓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515 Ⅸ-67 瑶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贺州市
以下是第二批的:
569 Ⅰ-82 壮族嘹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
657 Ⅲ-60 瑶族长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739日夏养花网 Ⅳ-138 邕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780 Ⅴ-87 广西文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881 Ⅷ-98 陶器烧制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981 Ⅹ-74 宾阳炮龙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
以下是扩展名录中的:
61 Ⅱ-30 壮族三声部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129 Ⅲ-26 田林瑶族铜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8/content_4660702.htm
http://www.gov.cn/zwgk/2008-06/14/content_1016331.htm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59 Ⅱ-28 侗族大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181 Ⅳ-37 桂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9 Ⅳ-65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220 Ⅳ-76 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6 Ⅳ-82 壮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
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455 Ⅸ-7 京族哈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462 Ⅸ-14 瑶族盘王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463 Ⅸ-15 壮族蚂(虫字旁加另)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464 Ⅸ-16 仫佬族依饭节 广西壮http://www.rixia.cc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 南族自治县
494 Ⅸ-46 壮族歌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495 Ⅸ-47 苗族系列坡会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
509 Ⅸ-61 壮族铜鼓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515 Ⅸ-67 瑶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贺州市
以下是第二批的:
569 Ⅰ-82 壮族嘹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
657 Ⅲ-60 瑶族长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739日夏养花网 Ⅳ-138 邕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780 Ⅴ-87 广西文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881 Ⅷ-98 陶器烧制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981 Ⅹ-74 宾阳炮龙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
以下是扩展名录中的:
61 Ⅱ-30 壮族三声部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129 Ⅲ-26 田林瑶族铜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8/content_4660702.htm
http://www.gov.cn/zwgk/2008-06/14/content_1016331.htm
刘三姐歌谣、布洛陀、那坡壮族歌谣
只知道这些了
只知道这些了
广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虫 +另)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歌圩和苗族系列坡会群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是柳州的
比较详细点的资料 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那些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这个就很难列个清单了,因为太多了。
很多遗迹、旧址、建筑工程、宝贵文件(历史资料)等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白莲洞遗址 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鲤鱼嘴遗址 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柳侯祠碑刻 宋至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昆仑关战役旧址 1939~194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
胡志明旧居 1942~195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三江:
民间文学:故事《甫宽》
民间美术:剪纸、农民画
民间音乐:侗族大歌 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吴光祖、覃奶号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六甲歌、草苗明歌、侗笛、侗族芦笙
民间舞蹈:芦笙踩堂
戏曲:侗戏,已被收录至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讲款,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手工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刺绣、 银器首饰制作
消费习俗:百家宴,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日夏养花网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生礼RecGPimPs俗:挑新水
岁时节令:抬官人
民间知识:侗族医学,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抢花炮,划龙舟 ,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融水:
民间文学 故事《底兄》、《灯花》、《覃赖二的故事》、传说:《多达泉》、《古鼎龙潭》
民间美术 苗绣、蜡染
民间音乐:果哈 苗族唯一的民间弓弦乐器,仅有少部分老人懂得吹奏,状况濒危
果铃 仅有少部分老人懂得吹奏,状况濒危
芦笙 盛行于坡会、节庆、宗教祭祀及婚、丧、礼俗等场合,保护状况良好
朋比 仅大浪乡的桐里村还保留这一古老乐器
踩堂曲 流传安陲、安太、四荣、香粉、拱洞、红水、白云、大年等乡镇,保护状况良好
民间舞蹈:芦笙踩堂,苗族坡会上的群舞,遍及15个乡(镇)。目前全县共有300多支芦笙队
芦笙打同年。盛行于苗年(即平年农历十一月为二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或二十九为除 夕,次日起为过年)及坡节期间
芒蒿舞 安陲一带仍然保留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且盛行于每年坡会
跳嘎芦 盛行于每年坡会期间
戏曲: 彩调剧 部分业余剧团还在活动,但已出现艺人年龄老化、传承青黄不接的境况
侗剧 部分业余剧团还在活动,但已面临传承断层局面
桂剧 桂剧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有消亡的危险
苗剧 艺人年纪的逐渐老化,难以得到传承,状况濒危,处境令人担忧
民间手工技艺:竹刻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斗马,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和八月十五,香粉的古龙坡会均举行斗马活动
斗鸟,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定苗族鸟会日
苗族拉鼓 每5年、7年或13年举行1次,参加活动万人以上
岁时节令:苗族系列坡会群,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融安:
民间文学:传说《龙纳村的由来》
传说《米洞村的由来》
民间音乐:融安山歌 盛行于过年过节或农历“三月三”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龙舟赛,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赛”
希望对你有帮助哈~!http://www.rixia.cc
这个就很难列个清单了,因为太多了。
很多遗迹、旧址、建筑工程、宝贵文件(历史资料)等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白莲洞遗址 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鲤鱼嘴遗址 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柳侯祠碑刻 宋至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昆仑关战役旧址 1939~194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
胡志明旧居 1942~195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三江:
民间文学:故事《甫宽》
民间美术:剪纸、农民画
民间音乐:侗族大歌 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吴光祖、覃奶号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六甲歌、草苗明歌、侗笛、侗族芦笙
民间舞蹈:芦笙踩堂
戏曲:侗戏,已被收录至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讲款,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手工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刺绣、 银器首饰制作
消费习俗:百家宴,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日夏养花网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生礼RecGPimPs俗:挑新水
岁时节令:抬官人
民间知识:侗族医学,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抢花炮,划龙舟 ,已被收录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融水:
民间文学 故事《底兄》、《灯花》、《覃赖二的故事》、传说:《多达泉》、《古鼎龙潭》
民间美术 苗绣、蜡染
民间音乐:果哈 苗族唯一的民间弓弦乐器,仅有少部分老人懂得吹奏,状况濒危
果铃 仅有少部分老人懂得吹奏,状况濒危
芦笙 盛行于坡会、节庆、宗教祭祀及婚、丧、礼俗等场合,保护状况良好
朋比 仅大浪乡的桐里村还保留这一古老乐器
踩堂曲 流传安陲、安太、四荣、香粉、拱洞、红水、白云、大年等乡镇,保护状况良好
民间舞蹈:芦笙踩堂,苗族坡会上的群舞,遍及15个乡(镇)。目前全县共有300多支芦笙队
芦笙打同年。盛行于苗年(即平年农历十一月为二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或二十九为除 夕,次日起为过年)及坡节期间
芒蒿舞 安陲一带仍然保留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且盛行于每年坡会
跳嘎芦 盛行于每年坡会期间
戏曲: 彩调剧 部分业余剧团还在活动,但已出现艺人年龄老化、传承青黄不接的境况
侗剧 部分业余剧团还在活动,但已面临传承断层局面
桂剧 桂剧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有消亡的危险
苗剧 艺人年纪的逐渐老化,难以得到传承,状况濒危,处境令人担忧
民间手工技艺:竹刻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斗马,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和八月十五,香粉的古龙坡会均举行斗马活动
斗鸟,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定苗族鸟会日
苗族拉鼓 每5年、7年或13年举行1次,参加活动万人以上
岁时节令:苗族系列坡会群,已被收录至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融安:
民间文学:传说《龙纳村的由来》
传说《米洞村的由来》
民间音乐:融安山歌 盛行于过年过节或农历“三月三”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龙舟赛,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赛”
希望对你有帮助哈~!http://www.rixia.cc
柳州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沉淀厚重,留存了众多的文化遗产。2006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保护名录中,柳州市中报的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和彩调四个项目全部入选。
柳州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沉淀厚重,留存了众多的文化遗产。2006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保护名录中,柳州市中报的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和彩调四个项目全部入选。
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是天生的艺术大师。侗族的木质结构建筑不仅造型美观,而且鼓楼、风雨桥和民居的建筑不用一张图纸,整体结构烂熟于心,仅凭简单的竹签和普通工具,就能设计制造出式样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甚至整座建筑全用榫铆连接,不用铁钉,一样牢固。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工匠年迈、作古:木材来源匮乏;木建筑防火能力弱等原因。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必须及时抢救和保护,才能使之世代传承下去。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由多人参与的歌队集体演唱的古老歌种,是侗族人民集体歌唱的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用歌来表达感情,赞美大自然。侗族大歌在广西主要流传于三江梅林、富禄、洋溪乡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种类繁多。三江侗族大歌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世界“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侗族大歌已受到市场文化的影响。
融水苗族坡会群
坡会,是广西融水境内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娱乐的民族传统节日。由各乡各寨此起彼伏而形成的系列坡会群是融水坡会独特的文化空间,十五个坡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坡会链条,每个坡会的仪式都很完整,坡会活动内容异常丰富,而且具有明显的原生性,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化,特别是青年人,逐渐失去承袭传统文化的兴趣,坡会这一形式的受众群、参与群日益减少。同时,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原来那种集体性参与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生命力正在逐步减少甚至消亡。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学>-U吹芦笙、跳踩堂的年轻人相应减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
彩调剧
彩调民间旧称调子,因其唱腔中常有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其为“哪嗬嗨”或“咿嗬嗨”。
1955年调子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后,经北京专家的建议,统一称为“彩调剧”。彩调剧是明代四大声腔(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柳子腔路子与广西的民间俚曲小调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曲艺形式。由于深深扎根于农村和劳动人民之间,因此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地方剧种。
解放前,由于官府的偏见和禁演,彩调剧从清末开始渐渐走向衰败。解放后,彩调剧重现了生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柳州创编的彩调剧《刘三姐》风靡全国,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文革的十年浩劫又使彩调剧遭受重创,剧本大量失传,老艺人遭打击和迫害。改革开放后,文化与经济的比重失调,人们观念的改变也加剧了彩调的衰落,彩调剧的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
柳州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沉淀厚重,留存了众多的文化遗产。2006年6月,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保护名录中,柳州市中报的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和彩调四个项目全部入选。
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是天生的艺术大师。侗族的木质结构建筑不仅造型美观,而且鼓楼、风雨桥和民居的建筑不用一张图纸,整体结构烂熟于心,仅凭简单的竹签和普通工具,就能设计制造出式样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甚至整座建筑全用榫铆连接,不用铁钉,一样牢固。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工匠年迈、作古:木材来源匮乏;木建筑防火能力弱等原因。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必须及时抢救和保护,才能使之世代传承下去。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由多人参与的歌队集体演唱的古老歌种,是侗族人民集体歌唱的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用歌来表达感情,赞美大自然。侗族大歌在广西主要流传于三江梅林、富禄、洋溪乡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种类繁多。三江侗族大歌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世界“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侗族大歌已受到市场文化的影响。
融水苗族坡会群
坡会,是广西融水境内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娱乐的民族传统节日。由各乡各寨此起彼伏而形成的系列坡会群是融水坡会独特的文化空间,十五个坡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坡会链条,每个坡会的仪式都很完整,坡会活动内容异常丰富,而且具有明显的原生性,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化,特别是青年人,逐渐失去承袭传统文化的兴趣,坡会这一形式的受众群、参与群日益减少。同时,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原来那种集体性参与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生命力正在逐步减少甚至消亡。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学>-U吹芦笙、跳踩堂的年轻人相应减少,一些传统的芦笙曲目和芦笙舞蹈也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失传。
彩调剧
彩调民间旧称调子,因其唱腔中常有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其为“哪嗬嗨”或“咿嗬嗨”。
1955年调子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后,经北京专家的建议,统一称为“彩调剧”。彩调剧是明代四大声腔(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柳子腔路子与广西的民间俚曲小调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曲艺形式。由于深深扎根于农村和劳动人民之间,因此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地方剧种。
解放前,由于官府的偏见和禁演,彩调剧从清末开始渐渐走向衰败。解放后,彩调剧重现了生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柳州创编的彩调剧《刘三姐》风靡全国,还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屏。文革的十年浩劫又使彩调剧遭受重创,剧本大量失传,老艺人遭打击和迫害。改革开放后,文化与经济的比重失调,人们观念的改变也加剧了彩调的衰落,彩调剧的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
柳州的螺蛳粉啊。
柳公祠,纪念柳宗元的。
桂剧是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是的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广西地方戏曲之一[1] 。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广西当地说北方话(官话)的地区,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市说“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桂剧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湖南祁剧传入桂林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语言变化,才渐演变为桂剧。其存在历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改编、新编桂剧《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而成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
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剧种之一,广西地方戏曲之一[1] 。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流行于广西当地说北方话(官话)的地区,如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市说“官话”的城乡,深受桂林人民的喜爱。桂剧是在清代嘉庆年间,湖南祁剧传入桂林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语言变化,才渐演变为桂剧。其存在历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创作、改编、新编桂剧《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而成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
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广西国家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25812.html
上一篇:找一首英文歌是个男的唱的声音很嘶哑开头很长的前奏,整首歌曲节奏不快。
下一篇:多肉叶插长出小芽能淋雨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