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过生日有什么风俗习惯
潮州人过寿习俗?
我公公今年69,生日快到了。 祖籍潮州人,离乡背井很多年了。 我跟老公想让公公高兴一下。 rn想请教一下潮州的老一辈庆寿的传统是怎样。rnrn谢了先。潮州这边比较通用的习惯就是吃面跟红鸡蛋,然后儿孙满堂摆上流水宴,好像没见家里的老人很注意什么啊
传统的潮汕人是很注重家庭天伦的,礼物买一点就行了,心意到就行了。没有什么讲究的,这个得看个人,回家陪老人家说说话也就够好的啦,他一定有很多话要和你们说的。
您可以亲自煮碗甜面,和鸡蛋这个是老风俗好象。具体我也不清楚,主要是意思吧
您可以亲自煮碗甜面,和鸡蛋这个是老风俗好象。具体我也不清楚,主要是意思吧
今年69岁寿诞之日儿孙辈要献寿金(红包)并说祝福话,当天中午煮甜面(寿命)并放置两个煎鸡蛋给老人家吃,祝长寿绵延.圆圆满满,晚上设宴庆贺,定做寿桃一盘献祝寿星.
明年70岁就要大型隆重庆贺,“人生七十古来稀”属大寿之诞。切记!
随送七十寿联一副,以备明年之用
年逾七旬 精神健康不为老
眼观四化 老少安宁早逢春
明年70岁就要大型隆重庆贺,“人生七十古来稀”属大寿之诞。切记!
随送七十寿联一副,以备明年之用
年逾七旬 精神健康不为老
眼观四化 老少安宁早逢春
潮州的习俗有哪些?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http://www.rixia.cc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 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 “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 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 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
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元宵节插榕。在潮州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饶平县的农村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相传唐朝时候义军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刀剑一出鞘,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完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的。”妇人回家后便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去。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潮汕清明节习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贺筒状就食。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稞。潮汕有种树叫相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贺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稞,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稞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可解积热,除疾病。
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
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潮汕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插艾挂蒲。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瘴气毒气,在门上插艾草、菖蒲是为了驱除邪气。人们认为把菖蒲挂在门楣上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鬼就不敢登门骚扰了。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石榴花)”、“菝草”,同样有驱邪避秽之用意。
赛龙夺锦。龙舟,顾名思义,就是像龙形的船。每年四月初一,就开始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因为每年赛舟后,这些龙舟总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现在应该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习。于是这一个月内,鼓声咚咚,处处可闻。船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如果是新船,那么还必须举行祭龙头的仪式。过去,潮汕人赛龙舟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
吃粽子。粽子,潮汕地区叫“粽球”。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节有吃粽子之俗,无论冬夏,四时皆有吃粽子的兴趣。因而小吃店、点心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粽子卖。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它当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吃粽子的习俗,汉时已有,不过那时是用竹筒装米煮成的“筒粽”。到魏晋时,才有形似现在的粽子,那时叫“角黍”。粽子只不过是当时一种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节才吃。《荆楚岁时记》便云:“夏至节日,食粽。”原亦与屈原无关。
<<人日节 七样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样羹”习俗。这风俗源远流长,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上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所以正月初七也称为“人日”。而且《占书》还说:正月初一晴,鸡则繁育,阴雨则鸡不繁。二日的天气好坏兆狗,三日兆猪……以此类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则表示人丁兴旺。
<<“鬼节(民间)”“中元节(道教)” “盂兰盆会(佛教)”>>
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据《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蘸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也于此日祀先。”潮汕各乡村在这一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摆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坛前放一排长桌,供民众摆牲礼用。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祭祀,法师高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这样反复做几次,这种仪式称为“放焰口”。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咙扩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师撤面、米时,围观的人必一哄而抢。据说, 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特别是那几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据说,用这些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语说:“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法师撒下饼时,抢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结果面桃被人捡走,饼也抢不到,两头落空,过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让人去抢。于是,这些东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当鞭炮声响,他们往往奋不顾身,而身体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小规模的普渡则是在午后。午后,人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并且 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魂饿鬼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动。因此,大人往往吓唬小孩说:“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总有调皮的小孩将大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来编东西玩。
<<潮汕中秋民俗>>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我中秋。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芋头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灿烂。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至今犹存。
拜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她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这一季节,潮汕水果应市品种甚多,有柚子、香蕉、杨桃、柿、梨、菠萝等等。民间还广泛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当时元朝统 治者规定每家都要住上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极了,便趁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动手杀鞑子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使当晚举事成功。 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反抗民族压迫的纪念日。
烧塔。中秋夜烧塔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潮汕重阳民俗>>
祭祖。重阳节习俗。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登高。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当此之时,邀请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放风筝。潮俗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www.rixia.cc: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日夏养花网再在自纸上画上各种图案。
食“九皇斋”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佛祖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弟子,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http://www.rixia.cc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 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 “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 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 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
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元宵节插榕。在潮州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饶平县的农村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相传唐朝时候义军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刀剑一出鞘,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起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彪悍大汉,原来这位大汉就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便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完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的。”妇人回家后便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去。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叶、竹筅、“毛车”、“杜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潮汕清明节习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凡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贺筒状就食。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稞。潮汕有种树叫相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贺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稞,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稞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可解积热,除疾病。
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
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潮汕端午节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插艾挂蒲。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瘴气毒气,在门上插艾草、菖蒲是为了驱除邪气。人们认为把菖蒲挂在门楣上像一把锋利的宝剑,鬼就不敢登门骚扰了。又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但潮俗今已少用艾草、菖蒲,而代之以“红花(石榴花)”、“菝草”,同样有驱邪避秽之用意。
赛龙夺锦。龙舟,顾名思义,就是像龙形的船。每年四月初一,就开始举行“龙舟出龛”仪式。因为每年赛舟后,这些龙舟总要架在各族的祠堂里,现在应该把龙舟请下来修葺油漆,然后下水开始练习。于是这一个月内,鼓声咚咚,处处可闻。船头像高高昂起的龙头,船舷和船腹分别涂上不同颜色。如果是新船,那么还必须举行祭龙头的仪式。过去,潮汕人赛龙舟还要举行开赛仪式:分别把龙舟划到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祈求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比赛时,各龙舟如同长跑的运动员,在起点紧张待发,当发号枪一响,龙舟上的司鼓闻声起鼓,健儿挥臂划桨,那龙舟就如同离弦之箭,在水面疾飞。围观的人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有的甚至跳到水里,为队员泼水,使其精神抖擞。
吃粽子。粽子,潮汕地区叫“粽球”。潮人嗜吃粽子,不但端午节有吃粽子之俗,无论冬夏,四时皆有吃粽子的兴趣。因而小吃店、点心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粽子卖。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它当然是令人垂涎的美味了。吃粽子的习俗,汉时已有,不过那时是用竹筒装米煮成的“筒粽”。到魏晋时,才有形似现在的粽子,那时叫“角黍”。粽子只不过是当时一种夏令食品而已,不一定是端午节才吃。《荆楚岁时记》便云:“夏至节日,食粽。”原亦与屈原无关。
<<人日节 七样羹>>
正月初七,潮汕人有吃“七样羹”习俗。这风俗源远流长,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上载:“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所以正月初七也称为“人日”。而且《占书》还说:正月初一晴,鸡则繁育,阴雨则鸡不繁。二日的天气好坏兆狗,三日兆猪……以此类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则表示人丁兴旺。
<<“鬼节(民间)”“中元节(道教)” “盂兰盆会(佛教)”>>
传说,从七月初鬼门关开门,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先人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据《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蘸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也于此日祀先。”潮汕各乡村在这一天,往往于村头巷口搭起高棚,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在坛前方摆上下两层桌子:上桌放一个斗灯,下桌放神像、香炉之类。斗灯内放白米、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以示避邪。坛前放一排长桌,供民众摆牲礼用。差不多到中午时刻、家家户户都挑起三牲、面馃、水果等来祭祀,法师高坐祭坛之上,摇铃诵经。当诵完一遍后,便将座边的面馃、大米撒向四方。这样反复做几次,这种仪式称为“放焰口”。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咙扩大,能咽得下食物。在法师撤面、米时,围观的人必一哄而抢。据说, 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有福气、财气,特别是那几个重达一斤多的面馃,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过去,人们生活贫困,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带回家当口粮。现在口粮富足,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据说,用这些东西喂猪,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潮汕俗语说:“放掉面桃去抢饼,面桃无了饼也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法师撒下饼时,抢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结果面桃被人捡走,饼也抢不到,两头落空,过去,也有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祭完让人去抢。于是,这些东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当鞭炮声响,他们往往奋不顾身,而身体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小规模的普渡则是在午后。午后,人们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并且 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意思是遍济四方的意思。这些香火是祭祀“孤爷”(孤魂饿鬼的美称)的,不允许小孩乱动。因此,大人往往吓唬小孩说:“若是偷拔香火,半夜要尿床的。”但总有调皮的小孩将大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大把大把地将香火拔走,用来编东西玩。
<<潮汕中秋民俗>>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我中秋。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芋头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灿烂。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至今犹存。
拜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她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这一季节,潮汕水果应市品种甚多,有柚子、香蕉、杨桃、柿、梨、菠萝等等。民间还广泛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当时元朝统 治者规定每家都要住上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极了,便趁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动手杀鞑子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使当晚举事成功。 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反抗民族压迫的纪念日。
烧塔。中秋夜烧塔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潮汕重阳民俗>>
祭祖。重阳节习俗。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他们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登高。随着岁月流逝,重阳登高习俗中的迷信观念日益淡漠,而登高习俗被赋上新气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当此之时,邀请亲朋好友,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环望,极目天舒。那漫山红叶,金黄果实,各种风光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放风筝。潮俗说:“九月九,风筝仔,满街走。”说的是潮汕人在这一天的一项特殊习俗www.rixia.cc:放风筝。潮汕地区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动。金秋季节,秋风送爽,蓝天下飘着一只只造形别致的风筝,使人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全然没有北方秋天的萧瑟景象。潮汕地区的风筝不似潍坊风筝有名,但放风筝之俗较为普遍。风筝多是小号的,削竹篾为架,糊上各种质量的白纸,日夏养花网再在自纸上画上各种图案。
食“九皇斋”潮汕重阳节保持中国传统的风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赏,饮酒赋诗,老百姓翻晒衣物书籍、椅柜颇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处结缘风习,即炸油麻丸分送亲友。丸与缘同音(粤语读音),意在结缘。另旧时潮州戏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斋,称食九皇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员穿白衫裤,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体敬拜(连同玄武山佛祖和戏神田元帅一起拜)。民间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国潮籍华侨裔食九皇斋却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斋,祀拜皇神之俗。他们所祀的九皇神,与中国神书上所说的北斗辰宿不同,也与潮汕本土民间传说的人皇九个头,有九个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们拜的九皇神,传说原是九个贼,后被观音大士收服,改邪为正,大慈大悲,做了许多善事,成为佛门的大弟子,而受人们的崇拜,构成了有异于本土的潮汕华侨民俗的一部分。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潮汕人过生日有什么习俗?朋友今天生日,想按照他们的习俗给他过,做点菜。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
以前,潮汕风俗只有到了五十岁的人才可以做生日,叫做大寿,而且生日宴席上,必有一盘面条,叫长寿面。当客人们和生日的人一起吃面条时,会一边夹起面条一边欣赏地叫道:“长啊!真长啊!”说过之后,才将面条送进嘴里吃。以此祝愿老人长寿。
粉丝煮蛋,要甜的
潮州人过生日有什么习俗
我有个朋友是潮州!甲子镇的!她快生日了!我想子到他们那边过生日有什么讲究的!我很喜欢她的!想了很久想给他一个特别的生日!请教各位朋友!以前,潮州风俗只有到了五十岁的人才可以做生日,叫做大寿,而且生日宴席上,必有一盘面条,叫长寿面。当客人们和生日的人一起吃面条时,会一边夹起面条一边欣赏地叫道:“长啊!真长啊!”说过之后,才将面条送进嘴里吃。以此祝愿老人长寿。 潮俗吃长寿面时还要配上鸡蛋,鸡蛋能孵出小鸡,是生命的象征,与长长的面条配合起来,蕴涵着人们对长寿的期盼和祝愿。简单的就把面煮成甜品,然后打上两个鸡蛋,如果是做桌请人,就每桌炒上一大盘长寿面。
由于生日要吃长寿面,所以亲友们也把长寿面作为生日馈赠的常选礼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亲友大寿,则派人送去寿面,通常是用餩脚(一种用木或竹制成的器具。旧时潮属一带多用以盛装交情酬酢的礼物)装着。下面放鸡蛋,上面是寿面。寿面的www.rixia.cc长度多在三尺以上,一般要凑成双数。摆放寿面时先要将寿面装成一圈圈的面束,盘成高高的塔形,给人们以高耸的感觉,然后在顶上插上寿字,外面罩以红绿缕纸拉花,隐喻做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
由于生日要吃长寿面,所以亲友们也把长寿面作为生日馈赠的常选礼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亲友大寿,则派人送去寿面,通常是用餩脚(一种用木或竹制成的器具。旧时潮属一带多用以盛装交情酬酢的礼物)装着。下面放鸡蛋,上面是寿面。寿面的www.rixia.cc长度多在三尺以上,一般要凑成双数。摆放寿面时先要将寿面装成一圈圈的面束,盘成高高的塔形,给人们以高耸的感觉,然后在顶上插上寿字,外面罩以红绿缕纸拉花,隐喻做寿者福星高照,寿运绵长。
简单,主--请客 宾--送贺礼或红包(钱数要吉祥)你喜欢她就她请客你花钱!
呵呵……
记好咯~
早上起来要吃甜的寿面,做法就不用多说了吧。
午饭要吃粉丝汤,粉丝汤里面要下白蛋(记住,是把蛋先煮熟,去壳后再下),猪肉(一般是做东坡肉的那种肉,有肥有瘦的那种。切片,不用很薄0.5CM就够了),再加点配料,葱段。主要是清淡点。传统是生日的那个人要吃2个鸡蛋,其他人吃一个就好了,不过也不用勉强。呵呵……
不过这是潮州这边的风俗,甲子镇属于海陆丰的,所以LZ最好是到汕尾市的板块问一下,比较保险一点。
记好咯~
早上起来要吃甜的寿面,做法就不用多说了吧。
午饭要吃粉丝汤,粉丝汤里面要下白蛋(记住,是把蛋先煮熟,去壳后再下),猪肉(一般是做东坡肉的那种肉,有肥有瘦的那种。切片,不用很薄0.5CM就够了),再加点配料,葱段。主要是清淡点。传统是生日的那个人要吃2个鸡蛋,其他人吃一个就好了,不过也不用勉强。呵呵……
不过这是潮州这边的风俗,甲子镇属于海陆丰的,所以LZ最好是到汕尾市的板块问一下,比较保险一点。
呵呵……
记好咯~
早上起来要吃甜的寿面,做法就不用多说了吧。
午饭要吃粉丝汤,粉丝汤里面要下白蛋(记住,是把蛋先煮熟,去壳后再下),猪肉(一般是做东坡肉的那种肉,有肥有瘦的那种。切片,不用很日夏养花网薄0.5CM就够了),再加点配料,葱段。主要是清淡点。传统是生日的那个人要吃2个鸡蛋,其他人吃一个就好了,不过也不用勉强。呵呵……
不过这是潮州这边的风俗,甲子镇属于海陆丰的,所以LZ最好是到汕尾市的板块问一下,比较保险一点。
记好咯~
早上起来要吃甜的寿面,做法就不用多说了吧。
午饭要吃粉丝汤,粉丝汤里面要下白蛋(记住,是把蛋先煮熟,去壳后再下),猪肉(一般是做东坡肉的那种肉,有肥有瘦的那种。切片,不用很日夏养花网薄0.5CM就够了),再加点配料,葱段。主要是清淡点。传统是生日的那个人要吃2个鸡蛋,其他人吃一个就好了,不过也不用勉强。呵呵……
不过这是潮州这边的风俗,甲子镇属于海陆丰的,所以LZ最好是到汕尾市的板块问一下,比较保险一点。
粉丝煮扒了壳的熟鸡蛋```最传统的```但是这一般是家庭式的```不太适合你这种情况```还是蛋糕以及礼物好了```
请问潮州人的生活习惯?
怀孕称“有喜”、“有身份”。旧俗孕妇在怀孕期有许多禁忌,如禁食虾、鹅、“番鸭”,忌婚礼,忌丧事,忌裁布缝衣,忌漂染,忌动土。
婴儿出生后,旧俗要将胎衣埋于江边或盛罐撒草灰封存于床底下。婴儿出生7天称“上腊”,产房不得开窗,保持宁静。婴儿出生12天(女婴11天)要举行“开腥”仪式,产妇始由吃素转吃腥。满月称“到月”,亲朋要送猪肉、鸡蛋贺喜,生男要给亲朋回赠甜糯米饭;生女则给亲朋回赠“鱼春圆”。还须请亲朋吃酒菜,婴儿方可出产房和见天,产妇方可出产房,恢复正常生活。婴儿满4月,要举行“帕兴”仪式,外婆要送新衫裤、新腰兜、新“背条”。从此婴儿方可穿裤子,坐“母仔椅”,戴金挂银。婴儿周岁称“着对”,以后每年诞生日,家长要给他“做生日”,一般是让吃鸡蛋、豆签(粉丝)。5O岁称“上寿”,要“做大生日”。“做大生日”有简有繁,繁者要请亲朋吃酒菜。“做生日”是诞生礼的追忆仪式。
清代以前男子2O岁时,要择吉日,请大宾替他戴冠,谓冠礼;女子15岁时要束发,谓及笄。这是古代的成年礼。清代以后,此俗渐废。“出花园”则近似古代的冠礼。
旧俗男女15岁(虚岁)时,要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是日,“出花园”者要用12样鲜花泡水沐浴,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扎新腰兜,兜里要压桂圆和“顺治”铜钱,穿红皮木屐,躲在房里,不能见天日l天。还要在床上祭祀“公婆”,要到街头巷尾地头庙祭祀“花公花妈”。男者祭品中要有一只雄鸡,女者祭品中要有一只母鸭。要请亲族、家人吃酒菜,并让“出花园”者坐“大位”,席间来客要祝吉。从此“出花园”者方算跳出“花园墙”成了大人。
婚礼大抵仿古代的“六礼”。旧时各乡与城里“六礼”的提法和环节不尽相同,繁简有异。较标准者:其一提亲,由男方托媒到女方提亲,经女方同意,男方才正式向女方问婚。其二合婚,由媒人到女方问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3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不吉祥的事(俗称“三日好”),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分别占卜合婚,确定相生还是相克。其三定亲,称“订婚”、“行定”、“食定”,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但女方必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糖果,报告亲事已定。这时婚姻关系开始生效。其四行聘,又称“送聘”。清以前及民国初,富家除送金银、彩缎外,还有猪羊、酒果;贫家除送鸡酒外,还送槟榔、AA叶。这时女方要回礼,也要有饼食、糖果赠送亲朋和邻居。其五请期,有的称“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并通知女方。这时,男方、女方的亲戚朋友都要送贺礼。送女方的贺礼也称“送花粉”。其六迎亲,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门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己门口等亲,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亲程序繁多,新娘出门之前要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烟”;新郎新娘进洞房要吃“合房圆”和上厅堂或站于村头、井边让亲朋、四邻再看“新娘”,有的地方好事者还可敲锣打鼓再闹一番“洞房”。
俗称“办丧事”。旧时的丧葬礼有6个程序,但各乡及城里繁简有异、较标准的6个程序为:其一停尸,人死即在脚尾点上一盏灯,俗称“脚尾灯”。随后沐浴,理发,换穿寿衣,用铺盖停尸于厅堂左前方,脸朝里并盖上殓被。其二报钟,也称“报地头”、“报地址”,由死者儿媳到土地庙或城隍庙向“土地”、“城隍”报告死了亲人,也到亲戚朋友门口报知死讯。其三收观,这是尸体盛殓入棺仪式。盛殓前,儿媳要依次往死者口里喂豆腐、饭粒,举行“饲生”礼。盛殓前要让在外的儿女都见上一面。死者是妇女还要等娘家的人看后方能盖棺。这是向死者告别。其四吊孝,可分上孝与开吊。上孝包括死者亲属按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穿戴孝服,布置灵堂,孝男、孝女、孝媳、孝孙守灵,晨昏祭哀。上孝是家人正式悼念亡人的仪式。开吊是亲戚朋友上灵堂祭奠,也包括孝男、孝女、孝媳、孝孙的陪拜陪哭,行致答礼。出嫁的孝女要请尼姑在灵堂做佛事。开吊是社会正式悼念亡人的仪式。其五出柩,又称“送葬”。出柩行列的顺序是火把、挽联唁轴开路,左边扶棺的是孝子、孝孙、孝婿,右边扶棺的是孝媳、孝女,亲戚、友好随棺后。棺至大路口或桥头,孝媳、孝女、亲朋要与死者叩首拜别,由孝子、孝孙、孝婿护送棺柩到事先准备好的墓地下葬。其六回灵,即孝长子在墓前点焚一柱大贡香,把亡灵引回至家门口,家人要列队迎接。孝长媳这时要跪地“请”死者喝五果汤。自此3年,家人要晨昏祭奠,方能脱孝
婴儿出生后,旧俗要将胎衣埋于江边或盛罐撒草灰封存于床底下。婴儿出生7天称“上腊”,产房不得开窗,保持宁静。婴儿出生12天(女婴11天)要举行“开腥”仪式,产妇始由吃素转吃腥。满月称“到月”,亲朋要送猪肉、鸡蛋贺喜,生男要给亲朋回赠甜糯米饭;生女则给亲朋回赠“鱼春圆”。还须请亲朋吃酒菜,婴儿方可出产房和见天,产妇方可出产房,恢复正常生活。婴儿满4月,要举行“帕兴”仪式,外婆要送新衫裤、新腰兜、新“背条”。从此婴儿方可穿裤子,坐“母仔椅”,戴金挂银。婴儿周岁称“着对”,以后每年诞生日,家长要给他“做生日”,一般是让吃鸡蛋、豆签(粉丝)。5O岁称“上寿”,要“做大生日”。“做大生日”有简有繁,繁者要请亲朋吃酒菜。“做生日”是诞生礼的追忆仪式。
清代以前男子2O岁时,要择吉日,请大宾替他戴冠,谓冠礼;女子15岁时要束发,谓及笄。这是古代的成年礼。清代以后,此俗渐废。“出花园”则近似古代的冠礼。
旧俗男女15岁(虚岁)时,要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是日,“出花园”者要用12样鲜花泡水沐浴,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扎新腰兜,兜里要压桂圆和“顺治”铜钱,穿红皮木屐,躲在房里,不能见天日l天。还要在床上祭祀“公婆”,要到街头巷尾地头庙祭祀“花公花妈”。男者祭品中要有一只雄鸡,女者祭品中要有一只母鸭。要请亲族、家人吃酒菜,并让“出花园”者坐“大位”,席间来客要祝吉。从此“出花园”者方算跳出“花园墙”成了大人。
婚礼大抵仿古代的“六礼”。旧时各乡与城里“六礼”的提法和环节不尽相同,繁简有异。较标准者:其一提亲,由男方托媒到女方提亲,经女方同意,男方才正式向女方问婚。其二合婚,由媒人到女方问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3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不吉祥的事(俗称“三日好”),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分别占卜合婚,确定相生还是相克。其三定亲,称“订婚”、“行定”、“食定”,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但女方必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糖果,报告亲事已定。这时婚姻关系开始生效。其四行聘,又称“送聘”。清以前及民国初,富家除送金银、彩缎外,还有猪羊、酒果;贫家除送鸡酒外,还送槟榔、AA叶。这时女方要回礼,也要有饼食、糖果赠送亲朋和邻居。其五请期,有的称“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并通知女方。这时,男方、女方的亲戚朋友都要送贺礼。送女方的贺礼也称“送花粉”。其六迎亲,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门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己门口等亲,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亲程序繁多,新娘出门之前要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烟”;新郎新娘进洞房要吃“合房圆”和上厅堂或站于村头、井边让亲朋、四邻再看“新娘”,有的地方好事者还可敲锣打鼓再闹一番“洞房”。
俗称“办丧事”。旧时的丧葬礼有6个程序,但各乡及城里繁简有异、较标准的6个程序为:其一停尸,人死即在脚尾点上一盏灯,俗称“脚尾灯”。随后沐浴,理发,换穿寿衣,用铺盖停尸于厅堂左前方,脸朝里并盖上殓被。其二报钟,也称“报地头”、“报地址”,由死者儿媳到土地庙或城隍庙向“土地”、“城隍”报告死了亲人,也到亲戚朋友门口报知死讯。其三收观,这是尸体盛殓入棺仪式。盛殓前,儿媳要依次往死者口里喂豆腐、饭粒,举行“饲生”礼。盛殓前要让在外的儿女都见上一面。死者是妇女还要等娘家的人看后方能盖棺。这是向死者告别。其四吊孝,可分上孝与开吊。上孝包括死者亲属按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穿戴孝服,布置灵堂,孝男、孝女、孝媳、孝孙守灵,晨昏祭哀。上孝是家人正式悼念亡人的仪式。开吊是亲戚朋友上灵堂祭奠,也包括孝男、孝女、孝媳、孝孙的陪拜陪哭,行致答礼。出嫁的孝女要请尼姑在灵堂做佛事。开吊是社会正式悼念亡人的仪式。其五出柩,又称“送葬”。出柩行列的顺序是火把、挽联唁轴开路,左边扶棺的是孝子、孝孙、孝婿,右边扶棺的是孝媳、孝女,亲戚、友好随棺后。棺至大路口或桥头,孝媳、孝女、亲朋要与死者叩首拜别,由孝子、孝孙、孝婿护送棺柩到事先准备好的墓地下葬。其六回灵,即孝长子在墓前点焚一柱大贡香,把亡灵引回至家门口,家人要列队迎接。孝长媳这时要跪地“请”死者喝五果汤。自此3年,家人要晨昏祭奠,方能脱孝
文章标签: 生石花
本文标题: 潮州人过生日有什么风俗习惯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25776.html
上一篇:罗汉果 胖大海 枸杞 柠檬 蜂蜜 山楂干可以一起泡着喝吗?
下一篇:〖〗这个怎么打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