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越剧简介

2021-06-02 09:55:54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05

越剧的介绍500

越剧的介绍500
越剧,戏曲剧种。因发源于http://www.rixia.cc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它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 名说唱艺人首次化妆登台,串演《十件头》、《赖婚记》、《倪风煽茶》等,唱腔仍以“落地唱书调”(即“吟哦调”)为主,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被称为“的笃班”,又名“小歌班”。后流行于桐庐、富阳、海宁、杭州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村生活,主要有《卖婆记》、《卖青炭》、《箍桶记》、《养媳妇回娘家》等。随着小歌班在浙东南各城市流传,剧目逐渐改取坊间唱本或移植乱弹剧目,如《珍珠塔》、《双珠凤》等。曲调也由用帮腔演唱的“吟哦调”向乐队伴奏发展。1916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到1921年为区别于“绍兴大班”,以“绍兴文戏”名义演出于升平歌舞台。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do、 sol,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艺术特长。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1923年,艺人金荣水受京剧“髦儿戏”的影响,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武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不久退回农村。192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所以吸取京剧西皮la、mi定弦,创造出“四工调”,一时与男班展开竞争。1936年后,女班终因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盛行于浙江和上海。抗日战www.rixia.cc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江浙绅商多集中于此,市面畸形繁荣,一时涌入上海的女班竟达30余个,时称“女子文戏”。著名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马樟花等。常演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等。

1938年秋,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1942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倡改革,聘请吕仲、韩义、郑传鉴等为编导;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并与琴师合作创造定弦 sol、re的尺调腔,成为新越剧的声腔基调。演员在表演上也吸收昆曲和话剧表演艺术之长,使越剧www.rixia.cc得到丰富和发展。1945年组成雪声剧团,建立了较正规的剧务部,在演员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的协作下,使越剧艺术在综合各种艺术手段,丰富表现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范瑞娟在演《梁祝哀史》中,与琴师周宝才创造定弦do、 sol的“弦下腔”,丰富了越剧曲调。1946年 5月,雪声剧团把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祥林嫂》上演,引起文艺界很大反响,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支持。1947年夏季,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事业,“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筱楼)义演《山河恋》,并与破坏越剧改革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一场斗争。这一时期,在剧目上出现了一些较好的戏,如雪声剧团的《红粉金戈》、《凄凉辽宫月》、《万里长城》;尹桂芳、竺水招的芳华剧团的《石达开》、《葛嫩娘》、《浪荡子》;范瑞娟、傅全香的东山越艺社的《天涯梦》、《长陵怨》、《孔雀东南飞》;徐玉兰、王文娟的玉兰剧团的《国破山河在》、《红娘子》等。在演员演唱艺术上也逐步形成各自的流派,其中影响较广的有袁派、尹派、范派、傅派、徐派,以及稍后的戚雅仙派等。剧团组合时有变化,到1949年上海有近30个剧团,其中雪声、东山、玉兰、云华(竺水招与戚雅仙)、少壮(陆锦花等)被称为“五大剧团”。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地区对越剧也进行了改革,组成社教队,编演新戏,在部队和农村演出。江南新四军北撤时,越剧也随部队到了山东。社教队采取男女合演形式,演出了不少反映现实斗争的剧目。

介绍越剧

越剧(汉语拼音为yuj,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的介绍

要好的!简短的!重点齐全!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剧qyCuxmHMUv”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qyCuxmHMUv抛粪事件中,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剧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
  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拥有大量观众。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戏曲,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越剧艺术给予热情关怀。建国初,为扩大越剧的表演手段,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的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十一郎》等剧。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剧目蜚声大江南北。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被搬上银幕。从50年代初起,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上海走向各地。到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1954年起,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了越剧班和越剧音乐班。1958年起,浙江艺术学校也开办了几届越剧班。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了学馆和舞台美术班。上海市虹口、南市、静安等区,也办起了学馆或戏校。有计划地培养出一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历史伟人的形象。浙江的越剧团,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报童之歌》等好戏。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相继被搬上了银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艺术上继续提高,风格更加鲜明,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之后,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韩婷婷、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声海内外。
越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浙江嵊县,在浙江、上海、福建等地颇为流行。越剧流派丰富,有尹、徐、范、袁、王、傅等派。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在百度百科里搜“越剧。”一定能让你满意。
百科上有呀
回答的不详细呀!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越剧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25633.html

上一篇:被称为花中的美人有什么花

下一篇:我有个3.6V的博世电动螺丝刀,充电器丢了,我想请您教我如何自己改装一个,谢谢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