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宋代的义庄是否是存放尸体的地方?如果不是,那么存放尸体的地方应该叫什么?

2021-05-29 00:06:06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237

中国古代办案有没有存放尸体的地方

古代办案存放尸体的地方叫
义庄......殓尸房,停尸房等。
义庄。
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所致置,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的内容,在渐渐缩窄,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称为义庄的场所,又另外有一个十分专门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简单地说,义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当然,棺材不会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尸体,大都是一时还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寄放在义庄之中。
衙门里面也有停尸房,只管比较重要的尸体。也有在城外专门停尸的房屋有人专门看管。
一般放在义庄

古代看守义庄(放尸体的)的叫什么

就是负责维护义庄,看守尸体的那个人
义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个大民族之中,有的穷,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钱来办义庄,
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所致置,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的内容,在渐渐缩窄,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称为义庄的场所,又另外有一个十分专门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简单地说,义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当然,棺材不会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尸体,大都是一时还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寄放在义庄之中。也指现在的太平间。
应该就叫看守人。

古代尸体存放的地方 义庄

古代尸体存放的地方是义庄吗?rn义庄只专门用于存放尸体还是功能庞大?rn义庄是范仲淹建立的?还是说以前一直都有,他建立的规模和声望比较大而已rnrn义庄隶属朝廷吗,如果不是,那隶属朝廷,专门用于刑事案件之内的尸体存放在哪里?rnrn最好是把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的这种地方都分别说下名称~谢谢
  义庄起源:
  建立者:【北宋】 范仲淹
  建立时间: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
  简介:
  范氏义庄有八九百年的漫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范仲淹父子通过义庄给族人所规划的经济生活有如下方面:
  (1)领口粮:
  凡是族人,每天可以领1升白米的口粮,粮是一月一领,即每次领3斗。米要保证是白米,如果是糙米,加领二成。每一房还可以领一个奴婢的口粮。
  仆人有儿女,在范家服役15年,年龄已到50岁的,也按口领米。
  范家子弟有外出做官的,不能领口粮,但如丁忧、候选在家,或者在边疆做官而将家属留在乡里的,照常支领口粮。
  (2)领衣料:
  每年冬天,一人领绢1匹,5~10岁的儿童领半匹。
  (3)领婚姻费:
  凡嫁女的领钱30贯,这个女子若第二次出嫁,再领20贯。
  凡娶媳妇的领钱20贯,若第二次娶 亲就不能再领了。
  (4)领丧葬费:
  族人死了,按其辈分领取安葬费,尊长丧支领25贯,次长丧15贯,19岁以下卑幼丧7贯,15岁以下3贯、11岁以下2贯,7岁以下及奴婢均不能领取。
  (5)领科举费:
  族人取得大比资格的,可领路费10贯,第二次大比,再领5贯,若无故不赴试,已www.rixia.cc领之钱交还义庄。后因物价上涨,增加给钱数目,以使“子弟知读书”之美。另外,义庄设有义学,请本族有功名的人教育本族子弟,并给教授者束修。
  (6)借住义庄房屋:
  义庄设有义宅,供族人借居,若 房舍需要修理则自行设法,如果本人确实贫乏无力修缮,从义庄领钱修葺。本人有余力,在义宅地内建造房屋,听其自便。
  (7)借贷:
  族人一时急用,可向义庄告贷,但不得经常借,且要到时偿还。若不能归还,也不扣他的月米,以保证他的基本生活。
  按照这些规定,范氏义庄中人们的生活基本需要的口粮、衣服、住房可以无偿获得,重大事项丧葬婚嫁的经费,也不用发愁就可以得到,因此说他们的基本生活费是有保障的,需要自己创收的主要是零用钱。但如果要提高生活水平,当然义庄所给予的就远远不够了。总之,范家人由于义庄的供给,不会为柴米油盐发愁,生活上过得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上述物资。这范庄子孙是不分贫富的,一视同仁。
  而后世其他家族的义庄,只给贫穷的族人以经济资助,而不像宋代的范氏义庄发给每一个族人。
  第一个解释:
  义庄
  义庄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两年后完工。道光元年(1821)开始运作,办理赡赈业务,周济宗亲。由于制度设计得好,义庄自行运作,延续了116年。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祖国大陆与台湾交通阻隔,才停止慈善工作。这期间,林氏家族已由第一代林平侯传至第四代林尔嘉。 立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的《林氏义庄碑记》,碑文很长,对义庄制度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碑文首先说,林平侯愿将自己在台湾淡水的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每甲约等于内地十一亩三分,合计相当于五百亩)充作本族义田。林氏子孙不得视之为祖产。为了杜绝后患,请地方官为该义田另立永泽堂作为户名,登记注册。这些义田都是上好良田,罕遭旱涝侵害,每年的收入相当稳定。扣除赋税及损耗,一般每年实收租谷一千六百石(每石120斤。古代制度,1石等于10斗,等于100升,等于1000合)。租谷在淡水变卖成银圆,每年分两次会票到内地永泽堂,再由管理人员随时买米,按月分发给族人。 义田的管理人员设2名,均举族中有德有才,或殷实可托的人士担任。一名在淡水,专管收租及汇银到内地等事宜;一名在杨厝,管买米、给米、置业等事宜。他们也有工资。义庄的账目要登载清楚,接受族人查核,监督。 根据七房桥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一个建立“钱氏怀海义庄”的办法,来解决佃户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义庄制度,得到县知事的赞同。这对太平天国之后安定农村和克服农业生产的困难都有好处。 兴办义庄的办法很快传了出去。不到一年荡口也建成了黄石弄义庄和华绎之义庄。不到3年,无锡、苏州、昆山、常熟、太仓甚至崇明也都纷纷成立了义庄。义庄成了江南乡间最有力的经济组织,安定了农村,发展了农村经济,在江南兴办小学成了风尚。 宋皇祜元年(1049),江苏苏州范仲淹首创义庄。其后,江苏金坛县张氏、新淦郭氏、莆田陈氏都相继设义庄。元代设立义庄者不多。明代义庄增加,安徽、广东、广西、陕西、直隶都有设立义庄记载。至清代,设义庄者激剧增多。民间时期,义庄建置仍在扩大。
  第二个解释:
  义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个大民族之中,有的穷,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钱来办义庄,
  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
  在苏州所致置,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的内容,在渐渐缩窄,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
  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称为义庄的场所,又另外有一个十分专门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简单地说,义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当然,棺材不会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尸
  体,大都是一时还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本土去安葬,或
  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寄放在义庄之中。也指现在的太平间。
  第三个解释:
  “义庄”原本是古时候的一种善举,捐赠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目的;而股市里的义庄却指的是“讲道义”的庄家。在钾肥认沽权证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有人事先宣称将把权证价格维持在一定高位,以让利给亏损的散户,并且真的豪放地做到这一点,该神秘人也被最早称为“义庄”。而现在,“股吧”里有慈善心肠的“义庄”越来越多,各路神兵纷纷出马,预测多只股票的涨停时间,号称“信者跟着发财”,对这样的“义”,散户们还要保持警惕。
义庄是家族中的慈善机构,用义田的田租供族内贫穷子弟上学等。存放尸体只是其功能之一。并非范仲淹创建。刑事案件之内的尸体也有可能临时寄放在义庄。
义庄是家族中的慈善机构,用义田的田租供族内贫穷子弟上学等。存放尸体只是其功能之一。并非范仲淹创建。刑事案件之内的尸体也有可能临时寄放在义庄。 义庄”原本是古时候的一种善举,捐赠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目的;而股市里的义庄却指的是“讲道义”的庄家。在钾肥认沽权证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有人事先宣称将把权证价格维持在一定高位,以让利给亏损的散户,并且真的豪放地做到这一点,该神秘人也被最早称为“义庄”。
义庄是家http://www.rixia.cc族中的慈善机构,用义田的田租供族内贫穷子弟上学等。存放尸体只是其功能之一。并非范仲淹创建。刑事案件之内的尸体也有日夏养花网可能临时寄放在义庄。 .
义庄起源:
建立者:【北宋】 范仲淹
建立时间:北宋皇佑二年(1050年)
简介:
范氏义庄有八九百年的漫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范仲淹父子通过义庄给族人所规划的经济生活有如下方面:
(1)领口粮:
凡是族人,每天可以领1升白米的口粮,粮是一月一领,即每次领3斗。米要保证是白米日夏养花网,如果是糙米,加领二成。每一房还可以领一个奴婢的口粮。
仆人有儿女,在范家服役15年,年龄已到50岁的,也按口领米。
范家子弟有外出做官的,不能领口粮,但如丁忧、候选在家,或者在边疆做官而将家属留在乡里的,照常支领口粮。
(2)领衣料:
每年冬天,一人领绢1匹,5~10岁的儿童领半匹。
(3)领婚姻费:
凡嫁女的领钱30贯,这个女子若第二次出嫁,再领20贯。
凡娶媳妇的领钱20贯,若第二次娶 亲就不能再领了。
(4)领丧葬费:
族人死了,按其辈分领取安葬费,尊长丧支领25贯,次长丧15贯,19岁以下卑幼丧7贯,15岁以下3贯、11岁以下2贯,7岁以下及奴婢均不能领取。
(5)领科举费:
族人取得大比资格的,可领路费10贯,第二次大比,再领5贯,若无故不赴试,已领之钱交还义庄。后因物价上涨,增加给钱数目,以使“子弟知读书”之美。另外,义庄设有义学,请本族有功名的人教育本族子弟,并给教授者束修。
(6)借住义庄房屋:
义庄设有义宅,供族人借居,若 房舍需要修理则自行设法,如果本人确实贫乏无力修缮,从义庄领钱修葺。本人有余力,在义宅地内建造房屋,听其自便。
(7)借贷:
族人一时急用,可向义庄告贷,但不得经常借,且要到时偿还。若不能归还,也不扣他的月米,以保证他的基本生活。
按照这些规定,范氏义庄中人们的生活基本需要的口粮、衣服、住房可以无偿获得,重大事项丧葬婚嫁的经费,也不用发愁就可以得到,因此说他们的基本生活费是有保障的,需要自己创收的主要是零用钱。但如果要提高生活水平,当然义庄所给予的就远远不够了。总之,范家人由于义庄的供给,不会为柴米油盐发愁,生活上过得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凡是范家的族人,只要住在本乡,就有权利向义庄领取上述物资。这范庄子孙是不分贫富的,一视同仁。
而后世其他家族的义庄,只给贫穷的族人以经济资助,而不像宋代的范氏义庄发给每一个族人。
第一个解释:
义庄
义庄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两年后完工。道光元年(1821)开始运作,办理赡赈业务,周济宗亲。由于制度设计得好,义庄自行运作,延续了116年。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祖国大陆与台湾交通阻隔,才停止慈善工作。这期间,林氏家族已由第一代林平侯传至第四代林尔嘉。 立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的《林氏义庄碑记》,碑文很长,对义庄制度有非常详细的规定。碑文首先说,林平侯愿将自己在台湾淡水的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每甲约等于内地十一亩三分,合计相当于五百亩日夏养花网)充作本族义田。林氏子孙不得视之为祖产。为了杜绝后患,请地方官为该义田另立永泽堂作为户名,登记注册。这些义田都是上好良田,罕遭旱涝侵害,每年的收入相当稳定。扣除赋税及损耗,一般每年实收租谷一千六百石(每石120斤。古代制度,1石等于10斗,等于100升,等于1000合)。租谷在淡水变卖成银圆,每年分两次会票到内地永泽堂,再由管理人员随时买米,按月分发给族人。 义田的管理人员设2名,均举族中有德有才,或殷实可托的人士担任。一名在淡水,专管收租及汇银到内地等事宜;一名在杨厝,管买米、给米、置业等事宜。他们也有工资。义庄的账目要登载清楚,接受族人查核,监督。 根据七房桥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一个建立“钱氏怀海义庄”的办法,来解决佃户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义庄制度,得到县知事的赞同。这对太平天国之后安定农村和克服农业生产的困难都有好处。 兴办义庄的办法很快传了出去。不到一年荡口也建成了黄石弄义庄和华绎之义庄。不到3年,无锡、苏州、昆山、常熟、太仓甚至崇明也都纷纷成立了义庄。义庄成了江南乡间最有力的经济组织,安定了农村,发展了农村经济,在江南兴办小学成了风尚。 宋皇祜元年(1049),江苏苏州范仲淹首创义庄。其后,江苏金坛县张氏、新淦郭氏、莆田陈氏都相继设义庄。元代设立义庄者不多。明代义庄增加,安徽、广东、广西、陕西、直隶都有设立义庄记载。至清代,设义庄者激剧增多。民间时期,义庄建置仍在扩大。
第二个解释:
义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个大民族之中,有的穷,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钱来办义庄,
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
在苏州所致置,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的内容,在渐渐缩窄,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
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称为义庄的场所,又另外有一个十分专门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简单地说,义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当然,棺材不会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尸
体,大都是一时还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本土去安葬,或
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寄放在义庄之中。也指现在的太平间。
第三个解释:
“义庄”原本是古时候的一种善举,捐赠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目的;而股市里的义庄却指的是“讲道义”的庄家。在钾肥认沽权证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有人事先宣称将把权证价格维持在一定高位,以让利给亏损的散户,并且真的豪放地做到这一点,该神秘人也被最早称为“义庄”。而现在,“股吧”里有慈善心肠的“义庄”越来越多,各路神兵纷纷出马,预测多只股票的涨停时间,号称“信者跟着发财”,对这样的“义”,散户们还要保持警惕。

为什么古代停尸房叫义庄?

因为早年华人从中国内地迁移到香港,或到海外工作维持生活,都希望自己去世后能够安葬在家乡故土。在后人准备充足移送先人到下葬墓地前的一段时间,义庄就提供灵柩或骨殖暂时统一摆放的场所。

当中也有特别例子,例如个别遗体未有异地家属安排后事,或亲人贫穷到无以为殓的情况,只能先移送到义庄,再作打算。

义庄,是中国古代宗族所有之田产,始于北宋年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由某一姓氏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这是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

义庄有八九百年的漫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义庄的产生根源于宋代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在时代背景下慈善组织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扩展资料:

范氏义庄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始于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范仲淹亲定规矩十三条,规定各房选一名子弟共同掌管,义庄所得租米按人口分给本族男女,族人嫁娶、丧葬、赴科举考试等都可得到一定资助。

以后范氏子孙又不断增补修改规章,使义庄得以延续扩大,到南宋理宗时,范氏义庄达三千多亩。两宋官员纷纷仿效,在各地建立了一些义庄,有的扩大为赈济本地穷苦百姓。与义田相类似的族产,还有义屋、义学、义冢等。新的家族制度陆续形成,其影响远及明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庄

  “义庄”原本是古时候的一种善举,捐赠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目的。义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个大民族之中,有的穷,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钱来办义庄,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
  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所致置,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的内容,在渐渐缩窄,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为主。而在城市之中,被称为义庄的场所,又另外有一个十分专门的用途:寄放棺柩。
  所以,可以简单地说,义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当然,棺材不会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尸体,大都是一时还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寄放在义庄之中。也指医院的太平间。
停尸房称为义庄其实是近代中国才开始流行的,早年华人从中国内地迁移到香港,或到海外工作维持生活,都希望自己去世后能够安葬在家乡故土。在后人准备充足移送先人到下葬墓地前的一段时间,义庄就提供灵柩或骨殖暂时统一摆放的场所。当中也有特别例子,例如个别遗体未有异地家属安排后事,或亲人贫穷到无以为殓的情况,只能先移送到义庄,再作打算。
义庄就是以前有些慈善团体好像佛寺、道观那些建立的公共停尸间。由于这些人多数死得不明不白,或者是含冤而死的,小说家把它描绘成鬼怪的集中地了。

古代专门停放死人的屋子叫什么?

古代专门停放死人的屋子叫什么?
古代专门停放死人的屋子叫义庄~

义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当然,棺材不会是空的,棺材中都有尸体,大都是一时还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寄放在义庄之中。也指现在的太平间~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宋代的义庄是否是存放尸体的地方?如果不是,那么存放尸体的地方应该叫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24330.html

上一篇:这是什么花,一般种在大桥下面

下一篇:家里突然来了一窝蜜蜂是好事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