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的毕业论文大纲怎么写
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背景怎么写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课题界定:
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www.rixia.cc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日夏养花网
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
研究重点:
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
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
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以自我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日夏养花网简单劳动的方法和技能。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和过程:
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
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
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
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www.rixia.cc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课题界定:
行为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近年来,研究儿童行为习惯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尤其是对幼儿来说,他们刚从家庭个体生活转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最有利于扭转和改变孩子以往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新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本课题的提出,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何在课题研究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我园全体教师关注和探索的永恒课题,它能最大限度激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中,我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3、促进幼儿家庭素质提高的需要。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及其重要,而幼儿作为家庭中的个体,家长良好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幼儿,而幼儿良好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也可以反过来教育家长,使他们顿悟和反思。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自身素质超越其家庭素质,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来影响家长,促进其家庭教养素质的提高,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4、对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催着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虽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我们的师资水平和保教质量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愿意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一条具有本土本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使我园真正成为幼儿教育战线上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本研究拟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行www.rixia.cc为习惯的一般理论和具体实施策略做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实践研究,来探索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四、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日夏养花网
研究目标: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独生子女以及外来人口子女在各种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当今社会每个成员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基础。
研究重点:
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重点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其中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指导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尽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良好卫生习惯主要包括饭前便后正确洗手,饭后漱口,保持五官清洁,正确使用毛巾,保持身体清洁,保持环境整洁等。
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见人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话;举止文明,懂得谦让,与人友好相处;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简单的交往礼仪等。
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喜欢学习,对学习活动有兴趣,能集中注意力专心于某一项活动;有正确的读、写、坐和握笔的姿势;会按照一定要求去翻阅图书,能爱护图书文具,会整理玩具用品等。
4、家园共育,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以自我服务为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掌握日夏养花网简单劳动的方法和技能。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和过程:
1、运用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
2、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3、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
4、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5、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带领教师开展各种理论学习的分享活动、观摩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实施策略,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6、优化园内环境,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作好孩子们的榜样,开设“卫生之星”、“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举办“大手拉小手”、“我能自己干”、“我是小小值日生”、“我是班级小雷锋”等活动,让幼儿培养和巩固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7、广泛收集第一手过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积累,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适时地开展过程评价。
8、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
9、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0、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科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延伸课题活动,使《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研www.rixia.cc究不断深化,力求成为我园的又一办学特色。
家园合作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怎样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开始受教育的幼儿比作一块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他认为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是母亲;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受教育者本人;第五是书籍;第六是完全未想到的雕塑家。美国教育研究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一致,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想要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环境中的各个教育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能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一、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效能
1.通过不同的开放时间,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不同的开放时间,以及同一所学前教育机构FeYYXEnlk也具有几种不同的开放时间,这就使家长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比较,甚至在同一学前教育机构中加以选择,因而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家长的切实需要。
2.通过家长手册,全面展示学前教育机构的风采
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都会印有属于各机构与众不同的家长手册,免费发给家长,从而使学前教育机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以文字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展现在家长面前。这些家长手册的大小、厚薄、装饰虽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接送制度、收费制度、郊游制度、家长参与、教师简介、节假日安排等信息。
学前教育机构是幼儿走出家庭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必然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家园手册是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联系的重要视觉通道,具有首因效应的作用,因而应受到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3.通过接送孩子交流,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日常交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也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家长每天提前10—15分到机构来接幼儿,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地与教师交换信息、分享信息,这样既维持了家长和教师的每日交流,又不会推迟教师的正常下班时间。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了互惠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的合作共育能够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
4.通过观察幼儿活动,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合作的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局外观察或者参与观察,投入到班级的活动中去,在和幼儿一起活动时对幼儿进行细微的观察。更好的了解幼儿,与幼儿一起分享某个时光。家长进班观察幼儿的活动,是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增加幼儿的适应性,丰富幼儿和家庭的生活,而且还能帮助家长具体了解班级的教育方案,密切家庭和机构的合作关系。
学前教育机构还安排了家长会、志愿者活动、开放日活动等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搭建家长和教师对话的平台;传递各种保育教育儿童的信息;促使家长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分享家庭的不同文化;提升学期教育机构和家庭共育的质量;化解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价值
1.保证家园合作的双向性和互惠性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分享一日活动作息时间、食谱等各种信息,而且双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家长最了解幼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也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学前幼儿机构信息的分享者和接受者,应鼓励家长们日益成为信息的发送者,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角色作用,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与幼儿教师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
2.不断加强家园合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学前教育机构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与家庭的合作与交流,如果能更好的重视家访工作,重视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宽裕的时间奉献给幼儿园,充分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3.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教师拥有开展园内外活动的决定权,家长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建议权,机构办公室具有进行不同活动的知情权。如果我们把何时何地开展散步、参观、郊游等活动的决策权下放给教师,并给家长建议权,那么我们就能保护教师开展园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开展园外活动之前,得到家长书面承诺的“尚方宝剑”,那就能减轻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真正扩展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空间。
一、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效能
1.通过不同的开放时间,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不同的开放时间,以及同一所学前教育机构FeYYXEnlk也具有几种不同的开放时间,这就使家长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比较,甚至在同一学前教育机构中加以选择,因而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家长的切实需要。
2.通过家长手册,全面展示学前教育机构的风采
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都会印有属于各机构与众不同的家长手册,免费发给家长,从而使学前教育机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以文字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展现在家长面前。这些家长手册的大小、厚薄、装饰虽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接送制度、收费制度、郊游制度、家长参与、教师简介、节假日安排等信息。
学前教育机构是幼儿走出家庭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必然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家园手册是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联系的重要视觉通道,具有首因效应的作用,因而应受到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3.通过接送孩子交流,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日常交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也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家长每天提前10—15分到机构来接幼儿,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地与教师交换信息、分享信息,这样既维持了家长和教师的每日交流,又不会推迟教师的正常下班时间。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了互惠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的合作共育能够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
4.通过观察幼儿活动,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合作的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局外观察或者参与观察,投入到班级的活动中去,在和幼儿一起活动时对幼儿进行细微的观察。更好的了解幼儿,与幼儿一起分享某个时光。家长进班观察幼儿的活动,是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增加幼儿的适应性,丰富幼儿和家庭的生活,而且还能帮助家长具体了解班级的教育方案,密切家庭和机构的合作关系。
学前教育机构还安排了家长会、志愿者活动、开放日活动等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搭建家长和教师对话的平台;传递各种保育教育儿童的信息;促使家长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分享家庭的不同文化;提升学期教育机构和家庭共育的质量;化解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价值
1.保证家园合作的双向性和互惠性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分享一日活动作息时间、食谱等各种信息,而且双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家长最了解幼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也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学前幼儿机构信息的分享者和接受者,应鼓励家长们日益成为信息的发送者,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角色作用,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与幼儿教师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
2.不断加强家园合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学前教育机构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与家庭的合作与交流,如果能更好的重视家访工作,重视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宽裕的时间奉献给幼儿园,充分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3.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教师拥有开展园内外活动的决定权,家长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建议权,机构办公室具有进行不同活动的知情权。如果我们把何时何地开展散步、参观、郊游等活动的决策权下放给教师,并给家长建议权,那么我们就能保护教师开展园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开展园外活动之前,得到家长书面承诺的“尚方宝剑”,那就能减轻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真正扩展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空间。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Word文档。我给你
探究自理如何利用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毕业论文
(1)充分认识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独立性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有研究表明,二岁到三岁的孩子手的动作发展已经具有操作能力,具有独立意识,时常产生“我来做”的想法,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大人一定要予于重视、支持和鼓励。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就得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独立性的重要,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教育培养。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时,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做事的习惯。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教育培养。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时,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做事的习惯。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关于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的毕业论文大纲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22947.html
上一篇:老人种植牙多少钱一颗?
下一篇: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有哪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