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绣球”“碰红蛋”“踢毯子”“抢花炮”是什么节举行的活动?
壮族歌圩节是什么?
壮族人民素来能歌善唱,他们劳动时唱,休息时也唱。无论山涧、田头、村前、屋后,到处都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歌声。壮族人民会定期举行唱山歌会,称为歌圩,壮语叫“窝埠坡”。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时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开展,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开展,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其中,农历三月三的歌圩最为隆重,被称为壮族“歌圩节”,又称为“三月三”、“歌婆节”。歌圩场上一般有好几个歌台,歌台用竹子架起,再盖上壮族妇女自织的各色土布而成。较大的歌圩,据说有上万人参加。届时,壮族男女青年身穿盛装,欢聚圩场,在那里开展行歌问答,抛绣球、碰彩蛋、放球、还球以及舞龙、舞狮、拳术、社戏等传统活动。参加歌圩的除了青年人以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了参加活动的,还有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
壮族歌圩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以纪念唐代歌仙刘三姐的说法流传最广。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自传”,说明了壮族歌圩节的起源与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今宜州市)的一个渔民家里,从小就非常喜欢唱山歌。她被地主莫怀仁害死在鱼峰山下的小龙潭内,骑着鲤鱼唱着山歌腾空而去,成了歌仙。据有的地方传说,刘三姐遇害的日子是农历三月初三,所以三月三也是歌圩节的时间。
歌圩节那天,壮族人民以游行的形式奔向活动中心。游行队伍以龙狮和高跷为前导。踩高跷的一般由八人组成,他们装扮成传说中八仙的模样,簇拥载着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的彩船。这是在演绎壮族的传统节目《八仙过海送新娘》。有的青年还装扮成孙悟空和猪八戒模样为队伍开路。最引人注目的是人们还用扎花披彩的滑竿抬着壮族最珍贵的祭祀礼品——烧烤猪。大家在一片喜庆中载歌载舞的向歌圩的中心地奔去。
歌圩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对歌赛歌。在比赛开始之前,人们先要敬刘三姐,他们抬着刘三姐的神像游行一圈,祈求刘三姐保佑三月三歌圩节圆满举行、人人对歌如意。然后,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青年摆开阵势开始对歌。对歌唱的都是山歌。壮族山歌曲调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的内容很是丰富,包括爱情、历史、农事、生活风俗习惯和天文地理等。对歌的形式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后来又发展出联唱和盘唱。男女对唱有一定的程序和唱法:先唱催请歌,然后唱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和深交歌,最后唱分别歌。对歌还有独唱、对唱、领和的多声部等形式。对唱的山歌除了部分是传统的山歌外,大多则是歌手的即兴发挥之作。他们用触景生情、托物取喻的手法,以猜谜、盘问等形式,唱出有声有色、扣人心弦的山歌。对歌活动也是壮族男女青年交友的好时机。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物色对手。若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开始唱见面歌、催请歌。女方如果也有意就答歌。男青年接着唱询问歌,待彼此有了情谊之后就进入唱爱慕歌、交情歌的环节。山歌成了紧系男女青年之心的红线http://www.rixia.cc。
在广西的某些地区还流传着一种特殊的对歌形式,称为“还球歌圩”。这种歌圩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先由一方将用丝线、羽毛织成的彩球送给另一方,双方约定在半年或一年后,由接球的一方前来还球,并举行盛大的山歌比赛。相约的日期到了,接受还球的一方就摆起个台,准备接球。对歌时,若还球的一方唱不赢,彩球还不回去,只有相约日期改日再战。
在歌圩节期间。男女青年还举行有趣的抛绣球活动。抛绣球又叫“飞跎”,此项活动据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制作绣球充分体现了壮家姑娘的精巧手艺。传统的绣球是用彩色绸布缝成直径约6厘米的八角形圆兜,里面装上大米、黄豆、绿豆或沙子等,约重3两。底部坠着10多根10厘米长的丝穗。顶部系一根约60厘米长的绳子,绳端结一个小布球,称为飘带。绣球有大有小,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菱形的,更有鸭子形或鱼形的。这些象征爱情的手工艺品每一个都十分精巧可爱。抛绣球时,男女青年分站在歌台两边的空地上,互相抛掷,接不住绣球的一方则要罚唱山歌或表演节目。未婚的壮家姑娘一般都是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要是觉得眼前小伙子不错,就会趁旁人不注意时向意中人抛掷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会在绣球上绑上手帕、毛巾等礼物掷还女方。再通过对歌建立感情以互订秦晋之好。
三月三歌圩节期间,各家各户都吃五色糯米饭,预祝五谷丰登。五色糯米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水浸泡糯米,然后做成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据传这种食品得到过仙女们的赞赏,也有的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用的。壮家儿女吃了五色糯米饭则身体健壮、人丁兴旺。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还流行一种传统项目叫抢花炮。节日中花炮被发射腾空而起,传说能抢到花炮的人会幸福、幸运一生,于是人们都争抢花炮。歌圩节里除了这些传统节目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很有趣的内容,如斗鸡、斗画眉等,逐渐成为歌圩节中非常吸引人的活动项目。
重阳节要举行的活动是什么?
必不可少的活动。可以跟家里,朋友,同事一起约定,重阳节来到的前一天或当天前往附近的一座小山,登上山顶,鸟瞰天下,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登山前后,务必要注意安全。
喝酒
在古代,重阳节是在进入畅饮饮菊花酒,而今,很多人都有了小车,很多人也自然成为了司机,这个酒文化也许会得到控制,不妨在晚上不出车的前提下,来杯小酒吧。
喝酒中,喝好为主,可不要贪杯酗酒。
麻将
如果你家人够多,那么不放开一桌,在今天一起砌长城,大声小声都无所谓,只要不妨碍其他休息即可。今天一定要开胡哦。
今天是老人节,你们难得糊涂,给长辈们胡几盘啊!
文化活动
一些城市,街道办都会有举办这种节日的活动安排,不放多去溜达溜达,难说可以得知今天的活动安排,比如大合唱,集体舞蹈,太极拳,剑舞,参观某某植物园等生活。
集体的活动怎么都是有味道,那么是平淡的一次,也值得回忆。
饮食文化
今日可谓是节日,那么我们当然要吃点今天必吃的糕点,比如重阳糕就是其中之一。可以在街道上,市场中购买。再来一壶好茶,今天就是享受生活的。
如果是晚上吃糕点,要注意份量,不要吃太多了,以免消化不良。
探望老人
今天是老人节,很自然,主角就是老人们,长辈们,我们可以去老人院,进行集体的探望他们,给与他们一份健康快乐的时光。参考资料有探望老人的注意问题。
三月三还有什么活动
还有什么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三月三拜蚩尤。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扩展资料:
壮族特色: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一、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二、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三、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三
壮族的“三月三”习俗有很多,祭拜祖先、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青年男女对歌谈情,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苗族的“三月三”是苗族情歌节,是当地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活动期间,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邻近几十个村寨的青年男女都会齐聚联欢,因此“三月三”情歌节不仅是村民祭祖团圆和亲朋好友叙旧延情的节日,更是村寨青年谈情说爱的美好日子。
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三月三,即农历的三月三日,在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www.rixia.cc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1、吃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初三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老人们说,吃了可以一年当中腰腿不疼、头不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纪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2、放风筝
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AhxlMnCOkP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除了有抛绣球还有什么活动
三月三除了有抛绣球还有什么活动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日夏养花网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日夏养花网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文章标签:
上一篇:我的仙人球发现里面都空了,皮都裂开了,软软的,是不是死了?还有没有补救的机会
下一篇:怎样区别园林绿化中的灌木和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