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要怎么种植,怎么做才会好,
怎样种植生姜?
生姜如何种成盆栽?
种植生姜一般是在4月份下旬到5月上旬期间 ,它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相对其他蔬菜要严格些,种植前要把腐烂,干瘪和霉变的姜块剔除出来。若是姜块太大可以用手掰开或者用刀切开,弄开后伤口要用石灰消毒。其实大的姜块也可以直接种植,只不过是 成本相对会更高。
想要它更快更好的生长,还要进行催芽,如果嫌麻烦,也可以直接用带芽的姜块。处理好之后播种就非常简单,将姜块直接按入土里,露出芽,盖上一层薄土浇透水就可以了。
就是这样的,你自己试试看
种植生姜要注意什么?
生姜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们国家是按1年生的蔬菜来栽培的。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46532我国自古就栽培生姜,主要盛产于南方。生姜虽然性喜温暖,但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现已在广泛栽培于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生姜的栽培很广,南方以广东,浙江,安徽,湖南和四川等省栽培最多,北方则以山东栽培面积较大。近年来,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的某些地方,也开始引种试种生姜。
要说www.rixia.cc生姜的播种深度,我们就得先来了解一下生姜是如何整地的。
一,整地
生姜的根系不发达,在土壤中分布浅,吸水吸肥能力差,呈现出不耐旱不耐涝的特点,因此,栽培生姜的地块应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呈微酸性反应的肥沃壤土。有条件的话,最好实行3–4年以上的轮作。一般来说,最近2–3年内发生过姜瘟病的地块不可再播种生姜。
选定姜田以后,通常于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秋耕,南方为冬耕,经冬季雨雪风化,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效养分的含量。第二年土壤解冻以后,细耙1–2遍,并结合耙地施入大量农家肥,过磷酸钙等,然后将地耙细整平。
由于南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生姜的栽培方法也不相同。北方多采用沟种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整平细耙的地块上按东西或南北方向开沟,沟距60–65厘米,沟宽25厘米,沟深15–20厘米。为便于浇水,沟不宜太长,一般以50米内为宜,如果地块过长,可打截划区种植。
北方姜区种姜,有集中施用饼肥或豆肥的习惯,即先在开好的沟内,将所用肥料集中施入沟内,或播种生姜后施入种块之间。
南方姜区因雨水多,一般是采用高畦栽培生姜,以便于排水。具体方式有畦宽1.2米,畦同沟宽30厘米,深20厘米左右的高畦,可种生姜3行。有畦宽2–2.4米,畦间沟宽40厘米,深40–50厘米的深沟宽高畦,可种生姜4–5行。还有间距40厘米,高30厘米的高垄,在垄上来10–12厘米的浅沟栽培生姜的埂子姜。有的地方,采用3–4米宽高畦,在畦面上横向按35–40厘米行距,开深10–13厘米沟栽培生姜。
南方种姜的施肥方法多采用盖粪方法,即先摆放姜种,然后盖上一薄层细土,再撒入农家肥或少许化肥,最后再盖2厘米左右厚的土即可。
二,播种与覆土
由于生姜发芽慢,出苗时间较长,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将会影响幼苗的出土与生长,并且在出苗期间浇水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因此,为保证幼苗顺利出苗,一般是在播种生姜前浇透底水,浇水量不宜过多,否则姜垄湿透,不便于下地操作。
现在我们这里很少先浇底水的了,差不多都是播种完生姜后浇蒙头水,然后再插竹条覆盖,进行小拱棚或大棚生产生姜。
待底水渗下后就可以按照20厘米左右的株距摆放姜种入沟内。生姜的播种有平播法和竖插法两种。平播法是将姜种压入土中,使姜芽与地面齐平,并使姜芽方向保持一致。这种方法播种的种姜与新姜的姜母垂直相连,便于以后扒老姜。还有一种方法是竖插法,是将种姜竖着插入泥中,这种方法不易扒老姜。
我们这里一般都是采用平播法,没有采用竖插法播种生姜的,但我们并不是为了以后扒老姜而为之,我们这里没有扒老姜这一习惯。
生姜播种后,为了防止日晒伤芽,应立即覆土盖住姜块及姜芽。覆土应以垄边的细湿土,一般覆土厚度为4–5厘米为宜,不能太厚,否则影响姜芽出苗,但也不能太薄,以免落干。
三,地膜覆盖
生姜不耐霜冻,因此,露地栽培的生姜生长期较短是限制其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膜覆盖栽培生姜的优点是,不仅可以提早播种,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还能增温保湿,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中耕次数,从而省工省力,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做法是:
生姜播种覆土后,浇过蒙头水或趁浇过底水后的湿润,按照一定的距离插竹条成拱形,然后地面喷施除草剂,将透明的地膜盖在沟上,两侧的地膜用垄上的土压实,以防风刮。幼芽出土后要及时破膜放风,以防幼芽被烤伤。
四,播种密度
生姜产量的高低,与播种密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高产地块每亩可播种疏苗型的肉姜品种5500–6000株,每块姜种在50–75克左右,密苗型的小姜7000–7500株。新地块可略为减少点播种量,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地块播种生姜,亩用种量不得低于300公斤,否则很难获得高产。
种植密度对生姜的生长,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生姜的株高,分枝数等生长指标和产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光合效率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以上指标就趋于稳定,如果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光合效率和产量都会有下降的趋势。
生姜的播种密度是否合理,受到品种,土壤,肥水条件,播种期,播种量及田间管理水平等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合理的播种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因地制宜,根据生姜品种和具体条件来确定。通常大姜品种,如http://www.rixia.cc莱芜大姜,长势强,单株产量高,应适当减少播种密度,以提高商品质量。而密苗型小姜品种,如莱芜片姜长势较弱,单株产量低,则应适当增加密度,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高产之目的。
同一种生姜品种在土质肥沃,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往往枝叶繁茂,植株高大,因而株行距应当适当增加,相反,在山岭薄地及肥水不足的条件下往往植株矮小,因而营养面积也应适当减小。根据我们这里多年的种姜经验证明,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种植的莱芜大姜,每亩播种5500–6000株,行距60–65厘米,株距20厘米为宜,莱芜片姜则以每亩播种7000–7500株,行距50–55厘米,株距18–20厘米为宜。
好了,啰啰了不少了,也不知道合题不合题,反正是生姜播种后以覆土4–5厘米为宜,沟深以20厘米左右为佳,最后经过培土,生姜就在土垄下20厘米左右的黑暗潮湿的环境中长大,产出胖胖的,长长的,黄黄的生姜。
生姜种植需要www.rixia.cc什么条件
生姜虽然具有一定的耐阴能力,但对其生长来说,并不是光照越弱越好。在大田生产中,若遇连阴多雨或遮光过度,光照不足,亦对姜苗生长不利。如遮光80%处理,植株虽然较高,但地上茎高而细弱,有徒长表现而不够健壮,同时,叶片很薄,叶绿素含量较少,每667米2只产鲜姜1610千克,略高于对照。
根据生姜生产的实践经验,栽培生姜以保持中上等强度的光照条件较为适宜。在温度及其他各种生态条件均较适宜的情况下,光照强度保持40000~50000勒克斯,对生姜单叶光合作用较为有利,但对大面积姜田来说,尤其在较密植的情况下,群体所要求的光照强度,要比单叶或单株高得多,所以为了使群体中、下层也能得到较好的光照,还是以保持中上等光照强度,对生姜群体生长更为有利。当光照强度达65000勒克斯时,尚未达到群体光饱和区。据此分析,自然光照强度在60000~70000勒克斯范围,可能较为适宜。不论华北或江南,在生姜生长季节,其自然光照状况,基本上都能满足生姜生长的要求。
关于日照长短对生姜生长的影响,李曙轩(1964)研究认为(表3),不同的日照长度,对生姜地上茎叶及地下根茎的生长,均有一定的影响。试验于9月15日和11月5日2次取样测定,其结果表现基本一致,即地上茎叶的鲜重及干重,均以自然光照条件下较重,而长日照及短日照处理均较轻。光周期对根茎生长的影响,与地上部相似,也是以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生长较快。这一试验结果表明,生姜根茎的形成,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很严格,不一定要求短日照的环境,即不论在长日照、短日照或自然http://www.rixia.cc光照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根茎,但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栽培,根茎生长最好。每天光照8小时的处理,由于缩短了光合作用时间,因而影响了茎叶和根茎的生长。
表3 光周期对生姜生长的影响
1、温度:姜原产于我国热带及东印度,性喜温暖,根茎(姜块)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在16~18℃以上才能发芽,在20~27℃时姜块发育迅速,月均温为24~29℃最适宜根茎分生,在15℃以下停止生长,达40℃时发芽仍无妨碍。但低于10℃以下,姜块容易腐烂。
2、光照:姜耐阴而不耐强日照,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故栽培时应搭荫棚或利用间作物适当遮荫,避免强烈阳光的照射。
3、水份:姜的根系不发达,耐旱抗涝性能差,故对于水分的要求格外讲究。在生长期间土壤过干或过湿对姜块的生长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发病腐烂。
4、土壤营养:姜喜欢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湿的低洼地栽种生长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长也不好。姜对钾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