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依龙树菩萨《中观论》立天台宗的是什么偈颂?

2021-04-16 00:19:28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183

为什么中国八宗共祖龙树菩萨《易行品》说: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

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rnrn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上乘船则乐。rn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rn?为什么他不像某些网上的“最上乘人”,说“无相”法门是容易的呢?
管他们说什么干嘛,按祖师说的来就行了!
根器不同,佛法只有一种,为何有诸多佛经?因为每本经都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人而说的,对于利根的人来说,无相是最容易的,对根器差的人来说,无相就根天书一样,无从下手。
“五浊恶世誓先入,终不于此取泥洹。”

念佛即是无相,无相即是念佛。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法语:什么叫做佛法印

即三法印。

《大来智度论源》卷22:“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湼槃。”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後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於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

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

寂灭者是湼槃,三毒、三衰火灭故,名寂灭印。

初印中说五众(阴),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 

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湼槃。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怎么解释

该句话的意思是:有生者,必有坏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16165灭;唯有永不出生之法,才能常住不灭。真心从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不去。

1、具体分析:

该段话否定一切现象中不变的独立形而上学的东西的存在,即否定绝对静止不动的存在。众生愚见认为会有恒常不变、稳定稳固的实体真实存在,然而这是错误的见解。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段话,称为八不中道,是运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这段话的白话意义就是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会有灭亡的时候。它否定的是一切现象中有一个不变的、独立的东西在里面,《中论》称之为“自性”或“自体”。即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样矛盾对立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2、出处:《中论》——龙树菩萨

3、原文: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扩展资料:

《中论》,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百论》、《十二门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约撰成中土三国魏明帝时,题为龙树著。

《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中观派。

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

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此论在中国影响很大。先是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弘传此论,据此论义撰写了《不真空论》等多篇论文。后有吉藏撰《中观论疏》,进一步发挥此论的思想,并将此论和《百论》、《十二门论》一起作为依据,正式创立了三论宗。

此论在中国西藏地区也很流行,佛护著《根本中论注》有藏译本。宗喀巴曾撰《中论广释》,系统地阐述对中观论思想的根本见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论

这是龙树菩萨在佛经《中论》卷首著的“八不偈”,由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翻译传入中国。这“八不偈”在鸠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3616261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第一卷)》中有解释,里面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的,总结如下: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世间运行规律的【法】使万物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不能决定是生还是死,不能决定自己是动物还是植物。万物的【法】也不能说是一直不变还是经常变化。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个【法】使万物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完全不同,这个【法】也不是自己来到万物身上的,也不是由万物身上演化发展出的。

《中论(第日夏养花网一卷)》中的原文注释总结如下:

1、不生:原文:不生者。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翻译: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出生成什么物种。

2、不灭:原文:不灭者。若无生何得有灭,以无生无灭故。翻译:没有出生哪里来的死亡,意即没有出生就没有死亡。

3、不常不断:原文:法若实有则不应无。先有今无是即为断。若先有性是则为常。是故说不常不断。

翻译:世间运行规律的【法】如果真的存在那就不应该没有。如果以前【法】的存在形式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法】的这种状态叫做【断】。如果【法】在现在仍然具有日夏养花网以前的性质,【法】的这种状态叫做【常】。其实【法】一直存在,不能说是常还是断。

【断】在这里可指【法】的多变性。

【常】在这里可指【法】的不变性。

4、不一不异:原文:若一则无缘。若异则无相续。后当种种破。是日夏养花网故复说不一不异。

翻译:如果【法】是完全一样的,那就不可能出现万物起始的这个【缘】。而如果【法】是完全不同的,那万物就不可能继续存在。后面由【一】【异】引申出来的道理都应该被抛弃,所以在这里重提一遍,【法】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完全不同。

5、来:原文:来者。言诸法从自在天世性微尘等来。翻译:【来】是指许许多多的【法】是从世间万物中总结出来的。

6、出:原文:出者。还去至本处。翻译:【出】是指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万物还是得回到原来的地方,意即尘归尘土归土。

扩展资料:

鸠摩罗什译的《中论(第一卷)》中关于“八不偈”的论证:

复次万物无生。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生。何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若离劫初谷有今谷者。则应有生。而实不尔。是故不生。

翻译:又说回万物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轮回的最初谷物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没有了那个在最初轮回的谷物,今天的谷物也就不可能得到了。如果没有了那个在最初轮回的谷物,今天的谷物还可能得到,那谷物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所以说万物不可决定命运。

问曰,若不生则应灭。答曰不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灭。若灭今不应有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

翻译:又问,如果万物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那就应该毁灭了才对,你又说不会毁灭,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最初轮回的谷物没有毁灭,如果毁灭了今天就不应该有谷物,但是实际上是有的,所以说万物不会毁灭。

问曰,若不灭则应常。答曰不常。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常。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

翻译:又问,如果万物不会毁灭那就应该保持不变才对,你又说不会保持不变,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万物不会保持不变,比如谷物的种子在发芽时,种子本身就变坏了,所以说万物不会保持不变。

问曰,若不常则应断。答曰不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断。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

翻译:又问,如果万物不会保持不变那就应该一直在变才对,你又说不会一直在变,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万物不会一直在变,比如谷物在种子阶段才能发芽,所以说万物不会一直在变。如果一直在变就不会有这么连续的过程。

问曰,若尔者万物是一。答曰不一。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一。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若谷作芽芽作谷者。应是一。而实不尔。是故不一。

翻译:又问,如果万物都像你说的这样,那万物就是完全相同的了,你又说不是完全相同,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万物不是完全相同,比如谷物的种子不能发挥芽叶的作用,芽叶也不能发挥种子的作用。如果谷物的种子能发挥芽叶的作用,芽叶也能发挥种子的作用,就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万物不是完全相同。

问曰,若不一则应异。答曰不异。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异。若异者。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不说树芽树茎树叶。是故不异。

翻译:又问,如果万物不是完全相同那就是完全不同的了,你又说不是完全不同,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万物不是完全不同,如果完全不同,为什么要分别叫谷芽、谷茎、谷叶这样的名称。而不说树芽、树茎、树叶这样的名称。所以万物不是完全不同。

问曰,若不异应有来。答曰无来。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来。如谷子中芽无所从来。若来者。芽应从余处来。如鸟来栖树。而实不尔。是故不来。

翻译:又问,如果万物不是完全不同那就是有东西加进去了,你又说不是有东西加进去,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万物没有东西加进去,比如谷子发芽没有东西加进去。如果有东西从别的地方加进去,那芽叶就是从别的地方像鸟飞到树上休息一样来的。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万物不是有东西加进去。

问曰,若不来应有出。答曰不出。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出。若有出。应见芽从谷出。如蛇从穴出。而实不尔。是故不出。

翻译:又问,如果万物不是有东西加进去那就是有东西出去了,你又说不是有东西出去,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万物没有东西出去,如果有东西出去,应该可以看到芽叶从谷物上像蛇从它的巢穴游出一样出去,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所以万物不是有东西出去。

注:这“八不偈”批判了在缘起法上的种种“谬论”,指出单纯执著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是不正确的“戏论”。应该超出戏论、消灭戏论,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即实相。

这句名为

末学因得善知识摄受,略知一二:不生亦不灭:凡有生者,

必有坏灭;唯有永不出生之法,才能常住不灭。真心从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
”这是《中论》的起首句。开宗明义地,龙树菩萨提出
这几句名为“八不中道”,是宣说真心体性。末学因得善知识摄受,略知一二:

不生亦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7386538不灭:
凡有生者,必有坏灭;唯有永不出生之法,才能常住不灭。真心从未出生过,未来际也不会出生,因而也就永不坏灭。法界之中,唯有此法具此体性。除此之外,一切万法无有不坏者。此法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名为:真心、真如、法身、如来、涅盘........
不常亦不断:
断者无常,常者不断。云何不常不断耶?
若云真心是常,则无变易,既无变易,凡夫将永远是凡夫,终无可能成佛;乃至生六道中也将永无升降沉浮。
若云真心是断,则再无一法真常不坏,则佛教同于断见外道。
故知:真心不常,因其含藏万法种子,种子遇缘流注而生万法,是真心之大用。又因可以修除种子的污染性而转凡成圣,因此凡夫才有可能成佛。真心不断,是因其为法界中唯一恒常不灭之“真实法”,若有断灭,则一切万法就成“无中生有”之无因论。是为外道,非是佛教之法。
不一亦不异:
一切法与真心非一非异:万法皆是生灭,皆是虚妄不实;而真心是不生灭的真实法,二者迥然不同,岂是同一?又:若是一,则见一切法即是见佛法身,即是开悟明心。则世间一切众生,只要有见闻觉知者,无须开悟明心,个个证量同于大乘见道位菩萨。
若云是异,且问一切法源于何法?“一切唯心造”故,真心能生一切法,一切法皆由真心出生。若将二者割裂开来,则一切法将是无因而生。由此“非异”之故,祖师云:“搬柴运水,无非妙道”。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五蕴即是“空性的真心”)。
不来亦不出:
有来者,是“有所从来”;是缘于别法而生。真心不以一切法为缘,本来自在,故说“不来”。又因真心时时刻刻与有情同时同处,须臾不可分离,故说“无出”。

如上,真心本具中道义;更有“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无取无舍”“无得无失”.......等等。
此“般若中观智”。须是开悟明心实证此心者,才能发起。悟前熏习而知者,名为“相似般若”。

误会之人,不知是圣贤为凡夫宣说真心体性。以为是劝令凡夫莫要生分别,莫要落二端即是“般若智慧”。其实,觉知心无论分别与否,执着与否,取舍与否。真心皆如上述,绝无可能更改其中道的体性。觉知心无论分别与否,执着与否,取舍与否。永无可能转变为真心(是两个不同心体);乃至无有可能令真心显现。
此中道,非是觉知心“不落二端”即可建立;而是证悟之后,觉知心转依这个本来就是中道的真心。
“莫道无心便是禅,无心犹隔万重山。”

愿一切学人早证真心,早日发起般若中观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八不 即是一切法 缘起 不落两边。横观即是不常不断,竖观即是不一不异……。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善哉善哉

法相宗的经典传承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大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03032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学派;
因为正如唐代义净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瑜http://www.rixia.cc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龙树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传至提婆菩萨,着有百论,即与龙树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青目、婆薮、佛护、青辩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鸠摩罗什,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狭义的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性,故又称为性宗)。
至于法相宗(或瑜伽宗)最主要的经典则为“一经一论”--《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其根本经典,根据《成唯识论述记》,则为“六经十一论” :
A、 六经--
1. 解深密经
2. 华严经
3. 密严经(又名厚严经)
4. 楞伽经
5. 如来出现功德经
6. 大乘阿毗达磨经(最后二经未译成汉文)
B、 十一论--
1.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
2. 显扬圣教论
3. 大乘庄严经论
4.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5. 摄大乘论(以上无着菩萨造)
6. 辩中边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
7. 分别瑜伽论(本颂弥勒菩萨说,世亲菩萨造释论、此论未传译)
8. 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
9. 十地经论(世亲菩萨造,系解释华严经“十地品”者)
10.集量论(陈那菩萨造、义净译、已亡佚。系因明学之论典、发挥现比二量、及识之三分说)
11.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
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经典,其中之六经是佛说;其十一论,则为菩萨说或造,包括弥勒、无着、世亲、陈那等。
至于瑜伽宗的传承,除了释尊与弥勒菩萨外,主要是无着与世亲二菩萨等。无着菩萨系在佛灭后九百年顷,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冯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亲聆弥勒菩萨说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爰请弥勒菩萨于中夜降神于其中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为说五论(即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颂,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王法正理论)。无着菩萨又秉承弥勒菩萨所说之旨,造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系无着之弟,起初修学小乘,后受无着所化,归依大乘,并承无着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王,着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世亲造颂后,有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辩、胜友、最胜子、智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全印。唐代玄奘大师入印求法,即事师护法之门人戒贤,具得其师承。返唐之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旨。并杂揉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之论文,而成《成唯识论》,因而成立法相宗。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
继承玄奘大师唯识之教者颇众,其著名者为:窥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宝、玄应、玄范、辩机、彦悰、圆测等。窥基为绍承玄奘之嫡统,住长安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法相宗亦时称慈恩宗。新罗(古韩国名)僧太贤从圆测之弟子道证学法,着有唯识论古迹,世称为“海东瑜伽之祖”。
以上为狭义的法相宗之根本经典与传承。至于广义的“法相”,则泛指大乘唯识宗,小乘俱舍宗,及六足论、发智论、大毗婆娑论等。
瑜伽学派之传承:
释尊--弥勒--无着--世亲--陈那-http://www.rixia.cc-无性--护法--戒贤--玄奘
最后,从瑜伽宗的根本经典之六经来看,除了最后二经中土未译外,其余四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楞伽经),皆是所谓“性相圆融”,亦即,有性有相,并非纯是法相之学。更有进者,这四部经同时也是性宗的根本经典;尤其是楞伽经,更是禅宗达摩祖师传以印心的(直到六祖改成金刚经)。可见,即使在禅宗的正法眼藏用以印心的,在六祖以前,本是性相圆融、性相不分的。不但性相不分,而且也是显密不分的:因为华严、密严、解深密、乃至楞伽也是显密二教所共尊的。然而其后,以众生根器转钝,不堪受持全体大法,因此分门修学,各擅其长。然而依法之本源与发展来看,此系不得已之事,并非法本有分派,而实系人根器转浅所致:并非法有二种、三种或多种;种种法教实系如来法身之一体;众生不堪全体大法,故别受其部分之法。然其要者,若欲求无上菩提,切莫以自所修学之一部分法,或性或相、或显或密,执摸象之解而言:“这就是如来法的全部!”因而得少为足,甚或是自非他,种种妄想分别,乃至互相攻讦(jie),诤斗、如是即是迷人,枉受辛勤,不入正理。

《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带出来的,这是谁说的

历史抄渊源
关于本经之梵文版本袭,自古以bai来即有各种传说,据法du藏之zhi《华严经传记》卷一载dao,龙树菩萨在学完当时所有已知的佛经之后,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并不圆满,这时龙王邀请他到龙宫阅读海龙所收藏的佛经,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到《华严经》,由此认识到释迦牟尼佛确实具有无比圆满的智慧。因为上本与中本数量巨大、涵义深奥,非一般世间人所能理解,于是他只把下本《华严经》从龙宫带出,并使之在世间流通,此即是十万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之《华严经》,而实际上流传的经本只是下本的略本,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四万五千偈。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依龙树菩萨《中观论》立天台宗的是什么偈颂?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05430.html

上一篇:花卉嫁接的砧木要怎样选择?

下一篇:求问这种结红色小果子的植物叫什么?有些叶子会变成红色~~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