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夏养花网

您好,欢迎访问日夏养花网,我们的网址是:http://www.rixia.cc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2021-04-06 05:38:51 分类:养花问答 来源: 日夏养花网 作者: 网络整理 阅读:206

中国摇滚的发展史?

中国摇滚20年:

摇滚歌曲第一次正式在中国作为有声出版物出版,是1986年“世界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的纪念专辑中收录了崔健的《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这也标志着中国摇滚乐的正式诞生。

1989年,崔健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也是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摇滚乐专辑,其后黑豹乐队的《黑豹》,唐朝乐队的《唐朝》,合辑《中国火Ⅰ》陆续发表,成为永留中国摇滚史册的经典唱片。

提到香港的摇滚乐,就不能不提BEYOND。因为中国摇滚乐最初的萌芽就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和台湾。受西方影响,香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地下摇滚乐队,除了BEYOND乐队,其它真正具备公众影响力的却很少。

1990年崔健为亚运会集资义演的首场演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拉开帷幕。同年被称为“中国首届摇滚音乐节”的“90现代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唐朝”、“呼吸”、“眼镜蛇”、“ADO”等六支摇滚乐队参加了演出。

1993年南方音乐团体组织“音乐公社”在广州举行“追忆似水流年”音乐会。这是南方摇滚音乐第一次大规模浮出水面。同年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了“奥运——中国之梦”大型摇滚音乐会。

1994年,是中国摇滚史上最不能被忘记的年份。这一年被称为“魔岩三杰”的窦唯、张楚、何勇同时推出了《黑梦》、《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垃圾场》三张专辑,再加上同年崔健的《红旗下的蛋》,郑钧的《赤裸裸》,中国摇滚音乐市场盛况空前。

1994年12月,窦唯、张楚、何勇、“唐朝”参加在香港红磡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这是一场中国摇滚乐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演唱会,现场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近万名香港观众,香港民众被中国大陆摇滚乐队带来的音乐所震撼。

1994年11月“鲍家街43号”乐队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汪峰担任主唱。1995年组建“鲍家街43号”担任灵魂主唱。1997年发表第一张专辑《鲍家街43号》。

1998年发表第二张专辑《风暴来临》。2000年,乐队解散,同年汪峰发表专辑《花火》。2002年发表专辑《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2004年发表专辑《笑着哭》。2005年发表专辑《怒放的生命》。

1994年,许巍签约红星生产社,发行单曲《两天》、《青鸟》

中国摇滚乐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就一直处于地下发展的状态,但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一年一度的迷笛音乐节,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办了十届,几十支摇滚乐队参加,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摇滚青年从祖国各地奔赴迷笛现场。

2002年丽江雪山音乐节,是第一个按照国际惯例及操作方式举行的音乐节。两天长达二十多个小时的连续演出及雪山万人狂欢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音乐本色的回归。

2004年,主题为“谁在春天里歌唱”的大型摇滚音乐节在北京各大演出场地同时循环上演,从而缔造了中国摇滚乐历史上乐队数量最多的一次集结演出,乐队数量超过一百支。这也是唯一一次北京所有摇滚演出场地的集体行动。

2013年,许巍在签约歌华莱恩后,从7月份开始,举行‘此时此刻’演唱会的‘十城巡演’。暌违四年,许巍终于回归舞台。到9月中旬,摇滚乐队妖怪茶会也发行了他们以‘反战’为主题的首支单曲。

同年,名为“中国摇滚的光辉道路”的摇滚音乐节在贺兰山下举行。一万多名15岁到40岁的中国青年背着帐篷、大号军用水壶、啤酒、草绿色军挎、望远镜,乘坐火车、飞机、大巴奔向贺兰山。三天的演出以至少100万元人民币的盈利额度成为中国摇滚历史上规模最大、商业操作最成功的大型音乐节。

扩展资料:

思想:

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主导价值观的偏离或冲突是摇滚乐最根本的精神特征,也是在价值层面辨别摇滚乐与商业化流行音乐的依据。摇滚乐对抗的主导文化,在大多数时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化。

同许多现代主义艺术一样,摇滚乐也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甚至可以说,对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化和市场文化的抗拒、对异化、麻木的人性的批判是摇滚乐最原初的精神内核,或许这可溯源至最先组成强摇滚乐的两大音乐元素——布鲁斯和乡村民谣:

曲调灵动跳跃和不可预见性的布鲁斯正是用它变幻莫测的音乐语言在表达对机械的工业秩序和单质化的、批量生产的市场文化产品的否定,而远离尘嚣、恪守淳朴价值观的乡村民谣则是对破坏生态环境、远离大自然和人类原始生命力的城市化进程的反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摇滚

转:1、
按照毛主席的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年,我们看我们的同志。有人说《一无所有》不属于摇滚,只属于流行。我们一定记得当我们还背着军用书包上学的时候,路边收录机里传来的“我曾经问个不休”这样吵哑、歇期底里、震撼的声音,那是一种全新的感觉,那是一座碑,或是一座牌坊。当老崔扎着一块红布穿着黄军装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一曲完毕,一个时代诞生了。
《一无所有》里面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如果现在让我们再去仔细听一听,想一想,你会发现,许多年前属于他、属于你的东西,现在依然存在。我们不能忘记,更应该感激,那迷失年代里面穿过的领袖的声音。
2、
这首歌提供给我们的意识是深不可测的,老崔就是老崔,在今天,这首歌仍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深邃的人文思想加上纯正流畅的器乐,这是伟大的结合。
3、
这首歌的流行基准使得他迅速火遍神州,他首先征服的是还不适应摇滚的国人的发软的耳朵,由于是与香港人的签约合作,香港菜农们的造星与创收意识造就了这支乐队,但歌本身全无香港乐坛的浮华与奢靡之气,硬气十足.在今天看来,这不是一首异常成熟的作品,但这首歌使得更多人接受并深入了摇滚,相信今天无数手操响器的弟兄们听到这首歌时都会感到异常亲切,虽然其意义来自另一个不很积极的角度,但伟大的作品就是伟大的作品。
4、
中国最出众的重金属,唐朝创立的不仅仅是一杆重金属大旗,还有他们浪漫的新古典主义,中国陈旧的艺术诗歌与京剧唱腔被其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是中国唯一一支伟大而纯粹的乐队,而这首歌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以后的"民族主义摇滚""中国特色的摇滚",这种论调与一直被鼓吹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自欺欺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唐朝不应对此负任何责任。
5、
我们曾经把这个形象当作一个时代的象征,曾经给予其特殊的读解,这也没有错,但当人们都把崔健说成斗士的时候,别忘了,斗士首先是情人。愤怒的方向,是爱,斗争的方向,是爱。“我想要回到老地方,我想要走在老路上,我明知我已离不开你!噢...姑娘!”崔健完成了柔情到沙哑的过渡,并且开始鄙视流行,也开始治疗中国人的便秘。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现代戏剧形成时间 繁荣时间 在这过程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作家
  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

  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沈雁冰仿效法国罗曼罗兰倡导“民众戏院”,给这个团体取名为“民众戏剧社”。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前后奋斗十二年、举行过十六次公演的上海戏剧协社。一九二三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他废除了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次年四月,协社举行第六次公演,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获得很大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严格地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从—九二○年《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失败,到—九二四年《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新兴话剧经艰难的探索,终于立足于中国舞台。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浦伯英出资联合陈大悲在北京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聘请一些社会名流如鲁迅等担任校董。学生除上课外,还进行舞台实践。“人艺剧专”是我国第一所试用西方戏剧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专门人才的学校。南国社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队戏剧团体。九二七年,田汉主持私立上海艺术大学文科,不久任校长,将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活动范围扩及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诸方面,正式定名为南国社。
  思想解放运动与戏剧思潮的开放,形成了“五四”时期和二十年代戏剧创作在艺术上的丰富多样性。种种外来的戏剧新观念和创作手法,有模仿也有突破和创新。话剧的各种体裁、样式如现实剧、历史剧、悲剧、喜剧、独幕剧、多幕剧、诗剧、散文剧、活报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独幕话剧的创作,在艺术上已臻成熟, 出现了《获虎之夜》、《一只马蜂》、《泼妇》、《醉了》等一系列优秀之作。诗剧的创作在二十年代也占有突出的地位。除郭沫若的诗剧外,白薇、杨骚等人的诗剧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3、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1937)

  一九二九年六月五日,上海艺术剧社成立,参加者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孟超、叶沉、许幸之、刘保罗、司徒慧敏、朱光、石凌鹤、李声韵、陈波儿、王莹、易洁、唐睛初、吴印成、侯鲁史,社长郑伯奇,主要负责人夏衍。艺术剧社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戏剧运动的发展促成了联合。—九三○年三月十九月,戏剧协社、南国社、摩登社、辛酉剧社、艺术剧社、剧艺社等联合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同年八月—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正式成立,简称“剧联”。田汉、刘保罗、赵铭彝等为负责人。这一时期,以话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对艺术的追求不断提高 ,创作、演出、理论研究等各个领域逐步专业化与正规化,终于形成了关键性突破,洪深的《五奎桥》(一九三○)、曹禺的《雷雨》(一九三四)、《日出》(一九三五)、《原野》(一九三六)、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 (一九三四)、田汉的《回春之曲》 (一九三五)、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一九三七)等艺术上一批成熟的剧作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进入了成熟期。

  4、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1937-1949)。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在现代戏剧的中心上海,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在党组织的建议下,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这是全国文艺界最早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的成立大会土,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章泯、尤兢、张季纯、崔嵬、马彦祥、姚时晓、姚莘农、石凌鹤、宋之的、陈白尘、阿英、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参加创作,在沪的戏剧、电影界近百人参加演出。剧作气势滂沱、慷慨激昂,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拉开了整个抗战戏剧的序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移到武汉。从全国各地来的救亡演剧队和大批戏剧工作者陆续汇集于武汉三镇。戏剧界为援助前方将士举行过多次联合公演。为了加强团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戏剧运动,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汉口成立。它会合数十个戏剧团体,包括全国不同阶级、阶层、剧种、流派的千百戏剧工作者。新兴话剧和传统戏曲的平剧、汉剧、楚剧、川剧、粤剧、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剧种,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如大鼓、相声等)和杂技、武术团体,都汇集在一起了。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成立了“剧协”分会。
  组织上的空前统一,为各类戏剧在艺术上、美学上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确定每年十月十日为中国戏剧节(一九四三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为十一月十日,次年又下令改为二月十五日)。抗战初期,各种通俗、小型的戏剧演出(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灯剧、傀儡剧等)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好一计鞭子” (即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激发了千百万观众的爱国热情。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沦和论争促进了戏剧观念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戏剧的新发展。抗日时期的产生了大量重要剧作,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于伶的《夜上海》、宋之的的《雾重庆》、曹禺的《北京人》、田汉的《秋声赋》、夏衍的《芳草天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都有着比二十和三十年代初剧作更强烈、鲜明的民族风格。一些具有戏剧新观念的剧作家,在向旧剧学习的同时,也力图给它输入新的生命。国统区田汉和解放区延安平剧院进行的京剧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歌剧是“五四”以来新剧中的一支,它也一直探索民族化的道路。抗日时期的《红梅阁》 (沙梅)、《木兰从军》 (欧阳予倩),尝试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为歌剧的发展开一新途。《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的产生,在歌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可以说是在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上的成功之作。

  5、现代戏剧的多元化发展(1949-2000)

  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新旧两种戏剧形式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建国初到一九五六年是新中国戏剧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一九五一年先后开展了对《武训传》、《新天河配》讨日夏养花网论,促进了戏剧朝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前进。产生了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朱祖贻的《甲午海战》等优秀作品。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间主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创作再次形成高潮。刘穿川的《第二个春天》、胡万春的《激流勇进》、张仲朋的《青松岭》、江文等的《龙江颂》、蓝澄的《丰收之后》、沈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王树元的《杜鹃山》、葛翠林的《草原小姐妹》成为这一时期的名作。戏曲的创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芦荡火种》、《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深受群众欢迎。文革中,《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同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被称作“八大样板戏”,家喻户晓。歌剧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洪湖赤卫队》、《红霞》、《江姐》、《刘三姐》等优秀作品。一九七八年以后戏剧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数量、质量、深度和广度上均有重大突破。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曹禺的《王昭君》、丁毅的《傲雷一兰》、陈白尘的《大风歌》、魏明伦的《四姑娘》、马中俊等的《屋外有热流》、《街上流行红裙子》、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良日夏养花网好局面。

在世界三大古代戏剧中,中国的戏曲为啥最晚形成?

中国的戏曲成熟的形态出现在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以宋元时代的南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3653362戏为代表的戏曲艺术形式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但是,相较于外国的戏曲,中国戏曲无异于是一个晚熟的孩子。

世界三大古代戏剧分别是古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和中国戏曲。而古希腊悲喜剧,公元前6世纪就诞生了,古印度梵剧,公元前5世纪也已经成熟,只有中国戏曲在12世纪前后才出现。

是我们在远古时代没有戏曲吗?不,我们国家的戏曲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么,为什么说只有到南戏的出现,才能说明中国戏曲的形成呢?

我们先简要了解一下南戏:

宋元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永嘉即温州古称),因其发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故以发源地命名。以演唱的曲调而论,多用南方曲调,故名南戏。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又称南曲、南戏文等。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合南方的说唱艺术、小曲艺术形成的。

以南戏的形成来代表中国戏曲的形成是有道理的,南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南戏的剧本足够长,多数剧本有二三十出,保证了叙事的完整和情节的连贯。

2、南戏融合了南北方的杂剧音乐、民间小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声腔系统。

3、南戏能综合运用诗词、歌曲、舞蹈的综合表演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这已经包含了中国戏剧的两大要素,综合性和虚拟性(艺术表演形式的综合性和艺术表演方法的虚拟性)。

之后的百戏之祖昆曲也是从南戏继承发展而来,昆曲的传播之后结合各地特色声调,才形成了中国众多的地方戏曲,京剧再融合各地方戏曲的长处,遂得以形成。因此,南戏的形成才会代表中国戏剧的成熟。

为何中国戏曲会晚于外国一千余年,其中的原因经过学者们的探求,已经趋近与完备。

比如从外部原因来看,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形成是推动戏曲形成的原因,这在中学课本已有论及。

自唐代以来,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导致的五代战乱让让学术下移,文化平民化进程加快,俗文学发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都是戏曲发展的外部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戏曲晚成的内部原因较为复杂,也更有深度,应该是中国戏曲晚成的根本症结所在。

单从中国文化本身找原因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学为主导的文化体系压制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经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道德训诫,即教化。在中国教化人心的是经学,而古希腊教化人心的是歌剧,古希腊对于戏剧的重视程度http://www.rixia.cc不言而喻。

因为教化人心的作用已经为经学承担,因此戏剧艺术在最初的时候只能供人们娱乐所用,艺人为众人不耻,看戏也是被社会的精英阶级士大夫排斥的活动。

曹魏时期的第三位皇帝曹芳就是因为观看戏剧《辽东妖妇》,被司马师找到了借口,以不合礼教为名,废除了帝位。

二、历史与叙事文学的相爱相杀

戏曲晚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晚唐的传奇文学出现之前,缺乏能够支撑戏曲的叙事文学作品做戏曲的骨架。通俗的讲,就是没有好剧本、合适的剧本可以演绎、适合演绎。

而阻碍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学的发达。文学和历史学的相杀在于“他们”有天生的矛盾基因,文学天然的需要想象、虚构、夸张,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历史学从诞生开始就需要真实、严谨、客观,饱含现实主义风格,这让“他们”天生八字不和。

史学的发达让代表虚构、想象类别的叙事文学小说的发展受到限制,魏晋时期的中国第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明明是志怪小说,作者却在强调真实性,在序中有“考先志于载集”、“仿行事于故老”的记载,深刻的反映了历史学的影响。

但是,史学文学本身又是一种记叙文学,《史记》就是一部文史俱佳的千古名著。因此历史学的发展也在推动叙事文学的发展。

首先,历史事实为叙事文学提供了素材。这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仅以四大名著为例,《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的,它们同时也是许多优秀戏曲剧目的取材来源。

其次,历史学本身具有艺术的基因。

尽管史学要求真实客观,但是,因为记录历史的史官是人,既然是人,就一定会带有主观成分,就会给历史增加合理的演绎与细节,给人物事件带上是非判断。

同时历史学作为一门探求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学问,演绎、推理、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这多少也蕴含了研究者的自我意识。

康德和尼采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因此历史学自然的就有了艺术的成分,从历史文献中天生能衍生出叙事文学。

再次,历史学自身的发展,也打破了严谨叙事的藩篱,推动了叙事文学的发展。

《史记》的成功,兴起了私家著史的潮流。据《隋书》统计,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类史书就有874部,而魏晋之前的史书不过200部左右。

私家著述史书,就存在标准不一,主观色彩浓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出现了历史书籍故事化的倾向,《魏武故事》、《曹瞒传》对历史人物的夸张演绎即是例证。

历史材料的增加让历史学者的著述开始删减、改写历史材料,并且扩大了材料的选取范围。

欧阳修、宋祁编写《新唐书》,删除了《旧唐书》的所有诏敕、论赞,还收录了大量没有根据的小说材料,例如李白搭救名将郭子仪的事情就纯属子虚乌有。

史书采用小说材料,这无异于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有利于叙事文学的发展。

三、戏曲是沉淀积累的艺术

中国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它集的舞蹈、歌剧、文学等等艺术于一身。因此,中国戏曲的形成必然要在其他艺术成熟之后才能形成。唐宋诗词的格调声律就为戏剧歌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中国戏曲晚熟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中国戏曲晚熟,是有深刻的中华文明自身内在原因的。但是,即是我们的戏曲晚熟,却后来居上,不比外国任何戏曲艺术差,足以代表中国的戏剧成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史:

1、先秦至中唐——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5、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扩展资料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也称“四大古典戏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长生殿》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

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曲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我国历史上两大戏剧发展的繁荣期是哪两个?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1326338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日夏养花网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明清(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日夏养花网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文章标签:

本文标题: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本文地址: http://www.rixia.cc/wenda/101311.html

上一篇:黄荆树桩盆景的黄荆叶黑叶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抽油烟机侧吸好还是顶吸好,有什么区别?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