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从军,打完仗回到家之后的结果 ?
花木兰替父从军在当时是不是犯了欺君之罪呢?
是的。在花木兰所在的北朝,即使是为了孝道代替自己年迈的父亲去行兵打仗,但是花木兰说自己是父亲唯一的儿子,不仅欺骗了军中的众人,如果要详细追究,那么她的欺君之罪也是免不了的。在北朝的时候女子基本上是日夏养花网不允许进入军营的,需要打仗的时候,就从一些人家中进行征兵,如果不去的话是有罪的。
01、花木兰替父从军,心疼父亲的老迈花木兰的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他的身体状况也实在是算不得有多好。花木兰家里没有其他的男子可以代替自己的父亲去军营,于是她想到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女扮男装、替父出征。她决定这样做的时候,甚至www.rixia.cc连她的父母都不太知道。可是为了让父亲能够安享晚年,即使到军营的路途未卜,花木兰还是没有回头。
02、欺君之罪没计较,还不是因为打了胜仗在这场战争里,花木兰的表现很突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这场战争给北朝带来了久违的胜利。班师回朝以后君王问木兰想要什么赏赐,花木兰什么都没要,只要一匹马赶紧回家。后来君王知道花木兰其实是女儿身以后,还想要让花木兰入宫为妃,但是花木兰只想陪着自己的父亲母亲。君王看她一片孝心,就没追究她的欺君之罪。
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宣传孝道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花木兰的故事的侧重点已经不再是花木兰对自己父母的回报。现在改编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木兰在战场上的生活,赋予这个故事新的内涵。孝悌是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们也需要这种英雄式的人物,来带动自己的积极情绪。
历史上有没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真的现实吗?
花木兰所在地和出身还有替父从军一事均无从考究。只流传于民间故事和戏曲之中。历史上没有花木兰此人。编这则故事之人也只是想描述巾帼不让须眉之理念。以讽刺当时男女之地位极不平等。而这则故事也令当时民间耳目一新。被后人广为流传,并编成戏曲以供人欣赏。也间接中提高了当时女子一点地位。一、《木兰辞》中花木兰形象
花木兰的形象皆来源于这首《木兰辞》之中。讲述了一位女子替父从军的事迹。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一些牧民不断骚扰北魏边境。所以帝王要派兵征讨。责令每家必须出一个男丁出征。而木兰家中却只有年老体弱的父亲是男人。为了父亲,花木兰乔装成男人代父出征了,经过多年战争终于回到了故土。君王念其战功不为定罪。还许以高官。但木兰心系父母,最终谢绝官职回家孝敬父母。二、观《木兰辞》后感
笔者自初中时学《木兰辞》后起初也是对这位巾帼英雄赞赏有加。而随着年龄增长心中却有诸多疑问。词中曾提到当时战争了十二年。而木兰以女子身藏在军中如何能不被人发现?洗浴不说,如厕怎么解决。再说女子每月必有烦恼之事。又如何在军中处理此问题。诸多问题都得不到证实,最后又查历史,均无详细记载此人生平。所以判定世上本无花木兰。三、花木兰形象
《木兰辞》中让人们知道了巾帼不让须眉这一词。若真是巾帼打仗不让须眉的话,那这巾帼也必然是五大两粗,体型壮硕喽。再说其性格,也应是泼辣狠毒。不拘泥于小节。可文中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把木兰形容成一美女。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纵观多处疑点,所以判定花木兰只是民间故事人物。并不存在与历史中。替父从军一事也只能说明当时女子的孝顺。不会真有此事。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我们都知道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情,那这是真实存在的吗?有哪些史料记载?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情应该是虚构的,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乐府诗集》中,讲述的是一个南北朝时期北魏一个女儿替父从军,荣誉归来的故事。为什么说是假的虚构的呢,理由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越往后世事情越清晰。在事情刚发生的北魏时期,根据木兰诗的记载,我们只知道木兰为什么参军,参军多长时间等,到唐代才知道她姓花,后来居然还能知道她爸爸叫什么名字是什么职位,甚至到了清代能查出他家在哪里。这就是顾颉刚所讲的历史的层积效应。也就是后世为了让虚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编造出许多和人物相关的内容来。于是越往后世,对人物的了解反而更多,这是不符合历史研究的规律的。
第二,从军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在全是男性的军营里,花木兰是如何做好隐藏的呢?即使一个女性生的五大三粗,声音粗犷,身板结实,喉结粗大,胸襟呃……那个宽广。依旧有很多难以隐蔽的特征。比如最常见的洗澡和上厕所怎么解决?每个月的例假怎么解决?
第三,从军十二年,是要打仗的,不是来锻炼身体的。之前在家里一直唧唧复唧唧的织布的花木兰居然走上战场就能杀敌立功,以致“赏赐百千强”。不过这一节勉强是说得通的,毕竟历史上有很多身体天赋异禀的选手,也有很多无师自通的谋略家。然而两者的结合确实少见。并且此战之后,再未见可汗对花木兰的征召,在连年战争的北魏时期,有些许奇怪。
所以,总结以上几条,我认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情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是一个虚假的故事。
无论是战神妇好,良玉少保,还是金山擂鼓,十二寡妇。这些花木兰们都以无畏笑对残忍,在苦难中开花,她们是民族的骄傲,人类的光荣。
她们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灵魂,血肉难分!所以花木兰的真假已不重要,因为她在你我身边。
花木兰替父从军,打完仗回到家之后的结果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
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
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
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
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日夏养花网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
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
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
“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日夏养花网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
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
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
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
“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多的将军蝶血疆场,
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
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
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
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
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文章标签: